《大师的读书笔记》读后感1300字
这是本从理念上帮助提高阅读能力的书。推荐给读这方面书不多的书友。常言道,艺多不压身。有丰富阅读经历的人,也许它似乎有点像口水书。其实它读起来依然有趣。因为它正好还可作为速读教程。一箭双雕。作者汇集天下读书名人,大师或者更多是各行各业一些普通读书人之高论与读书体会。这是本书特点,也是其弱点:是乎条理不清,有点杂乱无章。例如,王国维明明是论读诗三重境界,在这里变成了“读书三境界”。书中有比较多的,如此像“从天而降”的华彩片段。因此,不禁想起了那句文人雅士的怪话:“读书读得高,裁纸不用刀,天下文章一大抄”!打一呵呵��!
本书它首先回答了:“为什么要读书”这样一个易深易浅,并非好笑��问题。例如,作者认为读书首当选好书。曰某名人就劝人,读智慧之书。他说,“知识爆炸不一定就是智慧增高。知识只要收到就行了。智“慧却需要再三玩味,反复咀嚼,不断印证”。其实认真一想,可品此话中的博弈。什么又是“首当选好书”?人云亦云的好书经典,才是好书?未必!那些整天只读“阳春白雪”不接地气经典书,未必就有智慧。就像些整天读某疯子哲学家之高深书呆子们,不仅能够将些名言常挂在嘴边,可是他们最后不是都有麻烦?难道不是还见多了?所以,书如果不被理解消化,智慧何来?反过来,读书多,消化能力强,悟性好的人,难道不是读什么书都可获益?
简言之,需因人因书而论。就看如何定义“好书”?何为好的“读书方法”?其实,书从性质上有“红,白,黑,黄”之说。其中“黄色书籍”最好理解。因此对症下药,读书方法自然就各不一样。另外,作者认为奉劝真有志读书的青年朋友,最好能够学习阅读一种外国文的能力。点赞,因为某些靠翻译书发泡泡文人,常常最终发现,如果没有用高质量翻译本的研究,到头来白忙活一场。就像现在某时髦先秦时期书,也外包几个洋泡泡,拉大旗作虎皮忽悠人。在地球村的大环境下,不管什么学科要学外国语重要不言而喻。另外,读书要有计划,要多做笔记等等,这些也是自然。其中,冯友兰先生读哲学书经验总结有四点:(1)精其选;(2)解其言;(3)知其意;(4)明其理。 书也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只供翻阅的,所以其读书方法,就有不同侧重点。更不用说读诗,还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等。
在讨论“读书有什么好处”时,自然会想到古时讲“读书只有黄金屋或者颜玉”之类功利性强的鸡汤。作者引用了一句很中听的话:“读书是为了活着”!当然,如何样的活法?以及在面对现在“五官拼三观”的年代,是否还不受骗,不听像一些败坏人心,淫乱学者之流的像,“学位,甚至好名校等都都不再重要”骗人鬼话。……不扯远,会读书,勤思考,在书中听高人指点迷津与之能够沟通永远重要。不然就常受人蒙蔽。话说读书之乐,简言之,难道不就是能将书本变成了读者的营养,而不是包袱?猜作者自己这方面做的如何?第六章“我与书”,更像一波书呆子读书人的经历与自白?仁者见仁。总而言之,书的结构轻轻松松,不需太认真。
想起了高人“黑天鹅”作者一句,论读书的至理名言:读书就是排除垃圾的过程!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大师的读书笔记》读后感_1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