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和抑郁相处的日子》读后感1400字
为了读此书时的感同身受,加一颗星。
与抑郁相处已逾两年,和作者的诊断出其相似。同是“重度抑郁,中度焦虑”,不过她是“饮食障碍”,我则是“睡眠障碍”。虽然记忆中似乎少有某些典型失眠者那种硬生生睁着眼睛看窗外一点一点亮起来的经历,但是躺到床上关灯后闭着眼翻来覆去几小时仍未能睡着的情况屡屡出现,更多的时候,是只有浅睡眠,几乎没有深睡眠,黑暗中仿佛打开了全身的感官,电梯门开了,楼道里有人经过,甚至一段距离外的马路上,有一辆货车呼啸而过…感觉就像以前上学时的趴桌睡觉,老师的讲课,同学的小动作,谁咳嗽一声谁打了个喷嚏…甚至被叫起来时还能重复老师刚刚说过的最后那句话。
作者最初也没有对自己的病情有明确的认识,发觉不对劲、不正常,却不知到底是怎么回事。所以文中始终用的是“忧郁”而非“抑郁”。是啊,谁还能没个消沉、低落的阶段?只要没有寻死觅活,或是报复社会、伤害他人,那就“没事儿”。承认自己也有脆弱的资格,允许自己拥有一段“放松”的时间,已然是莫大的慈悲与恩惠了。至于享受病人的待遇,周围的人都能围着你转?那是做梦都不要想的事情。没有追究你的“掉链子”导致了祖国四个现代化进程又延后了,人类的进步又被你拖后腿的责任,已经是宽恕你了。
好在自己以前就是偏内向、好安静的性子,所以生活的节奏变化还不算大,不至于一下失控。小时候和年轻的时候很抵制写日记,就是不想把负能量记录下来永远会被回忆起来。而这之后开始并沉溺于写“日记”,其实不算“日”记,可能七八天也没什么事就没写,也可能三五天就为了某一件事翻来覆去地写,恨不得回忆到当事人每一句话的语气、每一个表情的变化,并反思到自己的每一次一闪念,每一丝情绪的波动…
好处当然是不管怎么说这也算是一种情绪的宣泄,压力的释放,哪怕再是涓涓细流、聊胜于无,总比丝毫不得抒散的好。不过作者渐渐地唤醒了很多“经历而忘却”的美好,所以渐渐打开了心扉,逐步走了出来。而我却由于日记中抽离、审视的旁观者视角,而难免越来越感到对现实世界的疏离与隔阂。好在,理智与情绪割裂开来的结果,是每天给自己安排了锻炼、读书、背单词的日常任务,虽没有什么“华丽转身”的成效,至少没有让自己就此一路沉沦下去。
时间久了,也就习惯了,就像作者最开始所说,当抑郁这个以为是“肆虐”经年的“魔鬼”终于渐行渐远的时候,才看到他的全貌,其实更像个不善言辞却又急于表达,以至用力过猛、动作频频变形的老友,不说人畜无害,至少没有当初想象中要置自己于死地的残狠与决绝,不过是用了一种我们意料之外的方式来提醒我们:有什么地方出了些问题,需要你现在就停下来、看一看,赶紧处理…
所以就不当此书是什么文学作品了吧,或者当作一个岁数不大的人写的“幼年往事”回忆录,最贴切的,还是一个抑郁症患者的病情记录,让同病相怜者,或者心理亚健康者,明白自己所经历的看似不起眼的每一点喜悦或压抑,都会在心里留下什么样的痕迹,许久以后,即使自己已然想不起来了,仍可能因为某一件类似事情的触动,而整个爆发出来。
所以,和自己相处,与两个人相处是一样的,有问题有分歧,尽早去真正解决。既不是“东风压倒西风”那样,强要一个表面上的“被解决”,也不要无限期地回避、搁置,奢望“忍一下就能过去”。殊不知,骗得了理智骗不了心,真该“过不去”的,还是过不去。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那些和抑郁相处的日子》读后感_1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