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包括诺贝尔奖获奖作《雪国》与川端康成经典作品《湖》。故事由驶往雪国的列车开始,窗外不停掠过的暮景,映着玻璃上照出的少女的双眸,扑朔迷离。舞蹈艺术研究者岛村前后三次前往白雪皑皑的北国山村,与当地的艺伎驹子,以及萍水相逢的少女叶子,陷入爱恋纠葛,簌簌落下的雪掩盖了一切爱与徒劳……
「雪国」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1)篇
一片白茫茫的雪国,连绵起伏的山峦,火车向前行驶着。窗外的暮景以及一位美丽姑娘的身影在玻璃上构成虚无缥缈的梦。她叫叶子,仿佛人如其名终究要飘落。他没有抗争,她认命,在一场大火中从高楼向下缓缓的寂静的向人间道别。她像是黛玉还完泪后再回到天上去,她送走了师傅,送走了情人行男,再也了无牵挂。她的最终离去仿佛是要告诉你:在人间,一切都是徒劳的。
如果叶子代表着精神上的美,空幻迷离的美,那么驹子便是真实的美,一种像春天像小草生机勃发的美。与现实对抗,与生命抗争。她十六岁开始阅读小说并做了简单的笔记,可在岛村眼里她并无深刻的理解。
岛村心想:要是见到驹子,就劈头给她一句“徒劳”。然而,对岛村来说,恰恰相反,他总觉得她的存在非常纯真。
她未婚夫行男卧床不起,师傅中风,她为了医药费为了生存去做艺伎,而在岛村看来又是徒劳的,关于书中第二次提到徒劳:
他明知对于这女子来说不会是徒劳的,却劈头给她一句“徒劳”。这样说过之后,反而觉得她的存在变得更加纯真了。
驹子弹着三弦琴,以山谷大自然为知音,美妙的琴声里满满是对生活的热烈与迷茫。可在岛村看来:
驹子这种生活可以说是徒劳无益的,也可以说是对未来憧憬的悲叹。不过这种生活也许对她本身是有价值的,所以她才能弹出铿锵有力的琴声。
生命是一场徒劳又怎样,我喜欢着我的喜欢,热爱着我的热爱,我身心沉浸着我就觉得有意义。驹子始终怀着一份纯真与真挚,而这正是岛村所怜悯与叹惋的东西
她深深的爱着那个来自异乡的岛村,可同时又觉得不可能,因为岛村是有妻子的。他对她也只是爱怜,是对美的一种疼惜。在他眼里,驹子不过是:
一个在乡村水果店里的奇怪的水果,独自被遗弃在煤烟熏黑了的玻璃箱内似的。
在最后,天上出现一望无际的银河,而地上是一场熊熊的大火。火势向天喷去,银河倾斜下来。叶子的死无疑是对美的致敬,美的诠释。而驹子疯了,或许叶子曾是她的精神支柱。小说到此结束,诗一般的收了尾。
「雪国」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2)篇
该书将《雪国》与《湖》一同编入。第一次接触川端康成的文字,感受那细腻的景致与人物内心描写,以及意识流的笔法。说来有趣,第一感觉这两个中篇不是出自一人之手,风格与行文大相径庭。细品后发现在意识流这种远端概念中找到了契合点,美其名曰神似吧。
《雪国》,在景物环境描写上堪称一绝,那列车、灯影、远山、女客若隐若现交叠往复的镜头,久久在脑海萦绕。主题是什么,确实不好提炼,这段刻意安插在远离尘俗的雪国的不伦恋情,反而被驹子那不顾一切甚至略显疯癫的举动演绎得“清新脱俗”起来。也许川端康成并不是要证得什么,爱与不爱,成或不成一切皆为宿命,写得不过是生活二字。
《湖》的故事性更强些,更容易阅读,但人物设置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又让人摸不着头脑。自卑,幻想,扭曲,猥琐而又善良,天真。这是怎样的人呢?我想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文字形成时间1954—1955年。是的,二战前后的日本男人。会突然间觉得与太宰治《人间失格》里的叶藏有异曲同工之妙,不知同感者有多少。近期也看了部台湾的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试图多角度探究罪恶根源与本质,立题较新不浮于表面是部好剧。然川端康成,从逆面出发却戛然而止,像是一叶扁舟缓缓前行却突然坠入深邃幽暗的湖水之中。
全书读罢,与很多读者有同样的感慨,对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判标准不得妙理。只能怪自己理解能力有限,我想与译者不能完全领悟作者文字精髓也不无关系。也许正如《道德经》中所讲“玄之又玄”才是“众妙之门”吧[得意]
最后,能在五月的最后一天看完该书,是微信读书的第25本,蛮有意义的,祝天下小朋友及小朋友的父母亲们都能多读书,爱读书,养成读书的习惯,大家六一儿童节快乐[呲牙]。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雪国」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