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王》收录“三王”小说经典,珍贵文献、星星美展插画、《今天》杂志油印创作谈等一并收入,呈现文字手艺人阿城先生的温度与风度。“从世俗小说的样貌来说,《棋王》里有‘英雄传奇’、‘现实演义’,‘言情’因为较隐晦,评家们对世俗不熟悉,所以至今还没解读出来,大概总要二三十年吧。不少人的评论里都提到《棋王》里的‘吃’,几乎叫他们看出‘世俗’平实本义,只是被自己用惯的大话引开了。《树王》里潜在的是蒙昧的良知,不是科学的,是原始的,但它面对的不是科学,而是愚蠢,这就使双方都走向失败。愚蠢没有良知,所以良知即使是蒙昧的,对于中国,也是有价值的。我自己最喜欢《孩子王》,小说开始时明确写着写作时间是一九七六,将来会怎样,不知道。那时已经是个农民了,空闲的时候写写东西,浪费纸张。当时的人生的状态,只是不合作。”
「棋王」读后感 心得体会
这本书闻名久矣,阿城的名头也是如雷贯耳,书与作者都极具盛誉。我却一直拖着没看。
现下读完了,故事一气呵成,以棋入道,以棋写人,下棋的人说“棋如人生”,“棋品即人品”,是很有道理的。有的人棋路风风火火,瞻前不顾后;有的则畏畏缩缩,趋于保守。抛开棋来看下棋人,多半也是如此。
初学棋,只计较眼下的子力得失,后来渐渐知道了“棋势”的大局观,以棋悟道,发现棋中的道理确实也适应于生活。
书中有一段我特别喜欢:
老头儿说我的毛病是太盛。又说,若对手盛,则以柔化之。可要在化的同时,造成克势。柔不是弱,是容,是收,是含。含而化之,让对手入你的势。这势要你造,需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即是道,也就是棋运之大不可变,你想变,就不是象棋,输不用说了,连棋边儿都沾不上。棋运不可悖,但每局的势要自己造。棋运和势既有,那可就无所不为了。让我想到了曾国藩初办湘勇的时,困阻重重,是因他为人太刚,不屑与湖南官场之人打交道。后来得丑道人提点,醍醐灌顶,方晓得《道德经》中“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与“江河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的道理,才写下“大柔非柔,至刚无刚”,才能重组湘军,建不世之功。
王一生后来以一对九下盲棋,冠军老人赞他“汇道禅于一炉,先声有势,气贯阴阳”,说得有点玄乎了,不过棋道,禅理,做人的道理,殊途同归。阿城写《棋王》,并非只是写棋,更是写人,写王一生,写脚卵,也写那个时代的人。
王一生这个人物很生动,我很喜欢。他穷苦出身,初中毕业,书读的也不多,却有一种质朴的特性:对吃饭虔诚(吃的一粒米不剩),对爱好痴迷(人称棋呆子),对朋友很朴实(扬名后拒老人提议,要跟朋友一道来一道走),做人有自己的原则(不卑不亢,不奢求,不强求,拒绝脚卵以送礼获来的比赛资格),这种质朴的人,很纯粹,也很可爱。
故事很简单。四章内容,情节紧凑,文笔精简又有笔力千钧之效,读来身临其境,获益良多。阿城很了不起。
书中还有一句印象很深的话:
‘为棋不为生’,为棋是养性,生会坏性,所以生不可太盛。二十一世纪,太浮躁了,人们吃饱了饭,就都追求更高、更奢华的生活。在这种物欲横流之中,修身养性,或许不能大富大贵,但一定能腹有乾坤。
2019.6.22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棋王」读后感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