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知道怎样切实有效地提出一些判断性问题,希望我们能提供较为详尽的指导,鉴于此,我们专门撰写了这本书,以满足大家的需求。本书最新版依然致力于培养学生一整套提问的技能,并且可以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这些技能的训练都是在轻松自然的讨论中展开的。本书特别适合在以下几个领域中应用。普通教育学课程、语言类课程的说明文写作,以及专门用来培养学生的评判性阅读和思考的技能的课程。另外,它还是提高沟通效率,实现关键沟通的一本难得的精品之作。
「学会提问(原书第11版)」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1)篇
这是一本相当经典的批判性思维工具书。简单易懂,脉络清晰。书的核心内容基本都提炼在目录上,以前看过一句话说一本好的书看目录就知道,难免有点片面,但是作为工具书我觉得可以这样说。
学会提问题其实是批判性思维的表现。一个好的问题,可以得出事情的真相,可以挑战现有结论,可以启发人的智慧,可以激发思想的碰撞。有了好的问题,才有去回答问题的可能,回答问题本身是思考与求证的过程。读书的过程就是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了提问,你就能有自己的判断,自己的主见,自己的结论,而这个结论最终会得出事情的原委,从而使你轻信,不盲从,不感情用事,不随大流,不唯上、不唯书、不唯众、只唯实,实事求是,与真理共存。可以说这是每个读书人必须掌握的批判性思维。
首先要学会提出好问题,发现疑义就要提出质疑。这得养成一些批判性思维。看到作者传递的信息则问:论题和问结论是什么?理由是什么?哪些词意意思不明确?作者是什么样的价值观和描述性假设?推理过程中有没有谬误?证据(直觉、个人经历、典型案例、当事人证词和专家意见、个人观察,研究报告和类比)的效力如何?有没有替代的原因?数据有没有欺骗性?有什么重要信息被省略了?在作者的论题、理由和结论下二分式思维方法(是或不是、应该或不应该)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 回答完这些问题,也就是学会了学会提问这本书的精华。
也许是翻译的问题或是东西方文化差异,导致书中很多地方晦涩难懂,云里雾里。但不影响对批判性思维的整体把握。批判性思维的书,我们也要带着批判性思维去审视,带着问题提去看书自己才会有所得。
「学会提问(原书第11版)」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2)篇
1.淘金式思维:
相互作用式,与知识积极互动,而非完全被动接受信息。
2.强批判性思维:
不只对别人,也要对自己;本质上是对观点和信念。
3.评价之前,必须先理清其论题和结论。同时,作者也会暗含某些为得出结论的假设。价值观假设是具有情景性的,确定价值观冲突,有助于评价推理,形成批判性思维。
两种假设——1价值观假设:对于事物的一种绝对的看法,认为某事比另一事重要,so不符时会产生价值观冲突,这些假设通常都是隐藏的,寻找和发现作者所表达的价值观假设;2描述性假设:对于事物过去、现在、将来时什么样的想法,没有判断。
4.谬误的种类有:人身攻击谬误、诉诸情感谬误、滑坡谬误、追求完美解决方案谬误、偷换概念谬误、诉诸公众谬误等。
5.证据的种类:直觉、个人经历、典型案例、当事人证词及专家意见;个人观察、研究报告、类比等,效力不同。
数据有没有欺骗性:数据没有来源和证据,带有偏见。及平均值所带来的欺骗性。(长尾效应)
6.替代原因
有时原因并不绝对或唯一,考虑其他可能的原因。
有关联时很可能将相关关系当做因果关系。尤其两件紧随前后发生的事,不能想当然的认为两者有关系或者前者导致了后者,陷入“事后归因谬误”。
7.是否有重要信息被省略
时空、时间限制;知识不足;不同的价值观、信仰和态度。
8.能得出哪些合理结论
可能有多个备选结论,采用最合乎情理的。
极力避免二分式思维,不是非黑即白的,判断某件事物的是或非,最好在加上一个限定条件。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学会提问(原书第11版)」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