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败犹荣的先知》读后感1800字
这本书是冯克力老师书评的合集,书中介绍了中西方许多哲学家的思想,旁征博引,论说精当,令人目不暇接。
之所以不给评分的原因有二:
其一书中提到的许多哲学家的著作我并没看过,不知为不知。
其二全书以书评为主,自己的思想高度和阅读水平尚未达到能读懂冯克力老师的程度,更遑论评价了。
谨摘录书中一些颇有感触的思想如下:
一、妥协才是政治的灵魂,审慎才是国祚之神明。
我记得美国宪法的达成就曾被称作“伟大的妥协”。
二、文学政治
人们只想按某个统一的方案彻底改革政治结构,完全没有在枝节上修补的愿望。从上至下似乎没有人想到,在作家可以引为美德的东西,对于政治却有可能是罪恶。优美的著作导致了政治灾难,这就是托克维尔所谓的“文学政治”,也是柏克在六十年前所讨论的“文人政治”,其尖刻丝毫不亚于托克维尔。
从乌托邦到1984?
三、在历史中体验思想
1、观念的变更
达尔文的进化论在欧美多是保守主义的思想资源,到了中国却能够变成激进派保种图存的呐喊。
这种思想演化过程的诡异过程,使我常有一种感触,读思想大师的原典固然必要,但这事也跟吃汤圆差不多,若是只吃汤圆不喝汤,是会失去很多味道的。我们要想知道那些思想是怎样成熟的,它后来的命运如何,它为何以那样的形态出现在我们面前,都得从思想史、从鲜活的历史脉络中寻找。从这样的追寻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用一些呈现于历史中的老眼光来看待“新问题”,比起各种貌似新颖的理论来可能更具说服力。比方说,研究当下国情的学者,如果看看拿破仑三世统治下的法国,或是俾斯麦当政时的德意志第二帝国,那么对今日的社会情况也许能有更深入的了解。
但幸运的是,在某些时候,总还有那么一部分冷静的人不为所动,才使得思想史乃至于历史本身不至于完全变成一场闹剧。
2、如何看待历史
把历史作为一个严肃而持久的课题……需要一种信念,即认识过去对于理解现在乃至理解人类的一般处境,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要理解任何事情,我们都必须对它进行追根溯源的研究。
怀有这种旨趣的人,必须具备一种发生学或历时性的意识,从纷繁的事件中努力找出某些线索,把最能象征某种时代的思潮、风格或时尚的东西加以贯通,点明它们的传承与流变,借此激活我们的联想力。
3、社会中的规律
受牛顿影响,社会科学同样认为社会运行存在一定规律。不过受第二点影响,我存在一点困惑,当下很多书都把《道德经》里的“道”解释为规律,这种解释是否是因为西方文明进入才有呢?
就像可以从自然中发现一套超越时空、能够解释一切的法则一样,人类社会同样存在着内在的变化规律可寻。有关完美社会的设想和某种确定的历史法则——便构成了后人称为“世界观”的基本成分。构建一种新的世界观便成了现代革命领袖躲不过去的使命。如果不知道这些,我们便无法解释百多年来汉语世界中挥之不去的民族主义、社会主义、浪漫主义、自由和民主这些价值符号。换言之,我们也已变成了现代世界“杂烩文明”的一分子。
对于社会运行存在规律,梅因提出了他的相反观点。
“人性远比物质事实更为模糊而错乱”,制度的演变只能是“大量意见、感情、信仰、迷信和偏见”的产物。
4、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大学问家最异于常人之处。是你不能光捡着自己喜欢的看,还得有耐心读那些让你厌烦的作者。反过来说也一样,学问大小并不取决于同道的喝彩,应能让对手也耐着性子把你的书读下去。
事实上,不止是大学问家,恰如上文梅因的思想,对我而言就振聋发聩。
书中的这些精妙的思想让我在写书评时仍一再品味,其中的思辨令我倾倒。
探寻历史,籍此知晓观念的演变,把握时代的脉络,抑或者,恰如梅因和《父子大学》里父亲所说的,历史本无法借鉴,这其中有太多的偶然。
记得曾看过一部关于抗战的电视剧,里面的日本军官对一个中国人说过一句话,“中国的哲学,是研究人的哲学。”
难道西方的不是么?
我知道的太少,我还没有答案。
人性的却令人抓摸不定,但是否制度的演进、社会的更替真的没有规律可循呢?
我知道的太少,我还没有答案。
我想我需要从历史中探寻,
透过历史背景去体验思想,需要对世事的敏感,透辟的眼力,深入的体验和移情的本领。
我想,我还应避免眼高手低,从我自己的生活经历中去捕捉。
毕竟:
人生不是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数学题,而是由层层叠叠、不断扑面而来的事件和疑惑所组成。甚至沉淀在最深处的哲理,也只是一种流动性被暂时凝固的感觉。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虽败犹荣的先知》读后感_1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