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折关头:张闻天在1935-1943》读后感2000字
资料翔实,论证有据,还原历史
一切机会主义者,由于不了解中国革命这一基本问题,取得某些胜利时,就会被“胜利冲昏头脑”,“放弃了继续不断的,坚持的,残酷的斗争”;一旦遇到阻碍或停滞,就会“悲观失望”,“失去了革命的信心和前途”,在“转移地区或缩短战线时”,就会“走到灰心绝望中去”。在这里,“‘左’倾机会主义者同右倾机会主义者完全表现了他们相反的一致”,其症结就在于“看不到整个国内战争的实质。”
遵义会议关于“取消(最高)三人团”的这一项决定,不仅撤销了博古对军事的指挥,而且正式撤销了李德的指挥权。这在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的关系史上是破天荒第一次。以此为起点,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问题。
长征是一次史无前例的、特别艰难的军事行动。军事领导与指挥者处于最重要的地位。所以,遵义会议关于变换领导人的决定除了总书记以洛代博之外,最为重要的就是军事领导人的变换。
直到1959年庐山会议彭德怀被打成“反党集团”、此事又成一大罪状,他才感到这种坦荡之风效果不好。彭德怀后来说:“在这二十四年中,主席大概讲过四次,我没有去向主席申明此事,也没有去同其他任何同志谈过此事。从现在的经验教训来看,还是应当谈清楚的好,以免积累算总账,同时也可以避免挑拨者利用。”本段引文均见《彭德怀自述》,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98-200页。
在长征路上,大敌当前。会理会议的过火斗争,怀疑、误解,都没有影响中央领导同志和红军高级将领团结对敌。在延安整风期间,对于全党来说,这也并非大事,说过以后也就算了,并没有特别去做结论。不过,会理会议在毛洛关系、毛彭关系上却有相当深远的影响。误解延续到延安整风,确凿的事实也未能真正驱散这团疑云,而1959年庐山会议上对彭德怀、张闻天的错误打击,不能不说也蒙有会理会议的阴影。
同延安整风统一起来历史地、全面地评价马列学院,可以看到,马列学院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路线成熟之后向着解决思想路线过渡中的一个产物,如果说它的产生是适应了全党普遍加强理论学习的要求,那么它的改组又是适应了全党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上的深入与提高。特别可贵的是,继续担任马列研究院和中央研究院院长的张闻天,在这一深入与提高的过程中,又以亲自长期到陕北、晋西北农村调查研究的实际行动,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全党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论待人接物问题》是《论青年的修养》的姊妹篇。它着重就实现理想的办法问题深入开掘,探讨了在建立、巩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要求下,革命者在具体工作中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同样是一篇论述党性锻炼的重要文章。张闻天没有简单地从待人接物的一般态度、方法上看问题,而是将待人接物问题放到是否适合于中国革命的要求、怎样有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高度来认识,要求在待人接物问题上,不仅估计到中国社会各阶级在革命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间的区别,而且要估计到中国人所有的民族的、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思想的、风俗习惯的各种传统与特点。张闻天认为,对共产党员来说,待人接物问题首先是一个个人修养和党性锻炼问题。所以,在这方面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要有伟大的胸怀与气魄”,要能够打破一切成见、一切公式、一切小圈子、一切私人的好恶等的限制,而容纳各种人才,使用各种人才。这种在抗日总原则下的“博爱”、“宽宏大量”、“兼容并包”的态度,是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条件。在这方面的第二个要求,“就是要有中国古代哲人那种所谓‘循循善诱’与‘诲人不倦’的精神”。决不要为人们觉悟程度的不齐而表示失望,决不要轻视或鄙视任何思想落后与思想复杂的人;决不要以强迫命令的方法去让人们接受我们的意见;决不要对什么人都使用千篇一律的八股文章和老调;对于人们的错误和缺点,要诚恳的劝导;要善于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形,群众的具体要求和情绪,去进行教育群众和说服群众的工作。
张闻天提出以“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来完成党的历史使命。他指出,“我们党内的很大弱点,即是还有很多同志善于背诵马列主义的教条,善于背诵上级党部的决议,善于根据自己主观的愿望而提出‘包罗万象的工作计划’,或是善于纵谈自己经过的许多历史事实,善于夸张自己丰富的实际经验,然而对于认真的去了解具体情况,认真的去收集具体材料,认真的去分析与研究这些材料,从这些材料中得出一定的结论,则表示不愿意,表示轻视或表示完全无能。”这常常是党的政治路线不能具体实现、党的经验不能向前发展的主要原因。他还指出,“不根据于客观的主观,不根据于现实的理想,不根据于具体情况的工作计划,也许是美丽的、动人的,然而它在客观的、现实的世界面前,是必然要破产幻灭的。这是历史上一切主观主义者、一切空想主义者的悲剧。”
1938年4月20日,张闻天为祝贺鲁迅艺术学院成立题词:“认识大时代,描写大时代,在大时代中生活奋斗,并在大时代的前卫为大时代服务——这就是现代文艺家的使命。”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转折关头:张闻天在1935-1943》读后感_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