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如此星辰如此月:钱钟书与杨绛的旷世情缘》读后感_1300字

《如此星辰如此月:钱钟书与杨绛的旷世情缘》读后感1300字

读《如此星辰如此月》
我知道杨绛,是因为媒体对她的逝世的大肆宣扬。之前我并不知晓她是钱钟书的夫人,也不知道大家尊称她为杨绛先生。是啊,我是这么的无知,错过了不知道多少的美好与财富。
我不想盲目的因为知道了她便去看她的书,而是想先了解她与他是怎么样的人,他们之间是什么样的感情再决定要不要去看他们写的脍炙人口的作品。所以挑了这本《星辰》,决定先对杨绛先生与钱钟书先生有个最基本的了解。
该书较详尽地记录了钱钟书先生与杨绛先生的生平,从他们的呱呱落地,到相遇相知,再到相守相伴。作者使用的词藻大多比较华丽,看得出来是想给两位先生大写赞歌的。我看阅读过的别人的书签里有多次提到一点,便是作者的表达让人觉得有阿谀奉承之嫌。我才疏学浅的,只觉有些词藻或许夸张华丽,但也没到阿谀这一层面上来。甚至作者的有些表达在我看来非常实在与优美,比如"只是时间太瘦,指缝太宽。她给得了情怀,却给不了永生。"不过对于作者的笔风,终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我倒是希望我能尽量多读一些书,然后再更为客观与辩证地来分析与书相关的一些东西,比如文风,背景,意义等等。
我在想这本书算不算是传记一类。我对传记的概念比较模糊,所以在我的认识里,该书应该算是一本传记吧。作者通过陈述杨绛先生与钱钟书先生的生平,向我们述说了这两位先生的经历与心路历程。作者花了很多笔墨在两位先生的相互扶持上。是的,他俩的感情一直为大家所津津乐道让大家艳羡不已。那是一种精神上的契合,是两个同样优秀的人的精神层面上的相互交流与共同进步。他俩的感情在现代生活里显得尤其可贵。我倒是更羡慕与佩服他们对书(或者说是文学)的执着与对人生的豁达。
说起对书的执着,突然想起钱老的一句话。那是文革时期他俩都被送至干校劳改的那些年,他们送第一批"大赦之人"回京,杨绛先生说:"如果给咱们这么一个棚,咱们就住下,行么?"钱老思考良久,说道:"没有书。"是怎样的嗜书如命,才会在考虑生活困境之前考虑到是否有书可读啊。钱老是真的爱书的,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心里只有这一个想法,不由得生出一种羡慕与敬佩来。钱老之所以学识渊博有成就,其实都是来源于他对书的热爱以及对于这份热爱的执着,这恰恰是我,以及大部分现代年轻人所缺乏的。
说起对人生的豁达,我想没有多少人能在经历过两老的大风大浪之后还能保持如他俩的乐观与豁达的。即使在敏感时期被冤枉被批斗,杨绛先生仍能用她的幽默与机智来表达自己,这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至后来两老经历过文革,仍能从容与豁达地面对之后的生活,读来当真觉得两老真是传奇,令人惊叹。
看过《星辰》后,我会计划性地去读一读钱老的《围城》以及杨绛先生的书。不过因为最近有计划好的书目需要继续跟进,所以会把这个计划往后排。对两老书籍有兴趣的书友可以参考我的方法,当然是基于之前对两老并无甚了解却因为人云亦云儿想看两老书籍的书友,可以先看看这本书,有了基础的了解之后再去看书,或许会有更好的理解与体会。不过有一点,该书是杨绛先生还在世的时候由作者编写的,或许杨绛先生百岁生辰过后的生活并没有记录了。如果书友对这方面有需求,或许可以找找同类书籍。
愿你我都会变得优秀,都能遇到与我们精神相契合的那个人。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如此星辰如此月:钱钟书与杨绛的旷世情缘》读后感_13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