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_2100字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2100字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回顾中国百年近代历史,充满了屈辱,失败和挫折。为什么会有这些屈辱?失败?挫折?此书给了我们很好的回答。

近代以来的历史,更多强调的是列强所强加给我们的不平等。不平等,成为我们愤怒的根源,成为民粹主义的渊薮。这本书告诉我们,最初遭遇不平等待遇的,不仅不是我们,恰恰正是后来给于我们不平等,给于我们屈辱和失败的西方列强。

有清自乾隆代始,实际上已经开始步入盛衰之际。乾隆是一个狂妄自大的君主,缺乏乃祖康熙的谨慎和好学精神,自以为天朝上国,万国来朝,都是有求于我。对于西方来使不仅不予以尊重不同文明习俗,平等相待,反而因对方不肯三跪九叩而报以冷遇。闭关锁国,拒绝往来,禁止贸易。乾隆但凡有晚清胡林翼见西人轮船而呕血的十分之一的警觉,能见彼方精密仪器如钟表而警醒,能管窥一斑,遥聆西方发达的科技,也就不至于狂妄自大到昏庸而自绝于近代文明的地步。

西方起初是因在中国受到的不平等待遇而无奈,进而因贸易及文化往来遭拒而愤怒,再而因个别人员冲突逐步发展至国家冲突,最后终于是不可避免的战争。在这个过程中,责任并不完全在西方,中国自有其消极责任。同样是亚洲国家,日本通过明治维新,积极改革,最终走向发达。彼时中国的局面,无论是朝廷还是民间,局面要远比日本要好得多。终究是狂妄自大惹的祸,行动是思想的延续。西方人痛恨中国人“该死的优越感”,事实确乎如此。

最终,清朝皇帝所给予别人的不平等,受到了百倍千倍的不平等回报。

三跪九叩,跪拜这种礼仪,是最大的不礼仪。这种礼仪以摧毁一方的尊严而达到强化另一方的尊严,而且被摧毁尊严的一方是绝大多数,被强化的一方则是极少数。这是一种极其变态的礼仪,以摧毁一方心理意志为目标。清朝的跪拜礼仪,比诸前朝,尤其变本加厉。不仅在服装上作了改变,跪拜前必须先拍下“马蹄袖”,还要口称“奴才”。对于个体人格和尊严的侮辱和摧残,堪为列朝之最。

当然,一个时代的变化,个人所起的作用再大,也是有限的。即便强大如帝王,其所发挥的历史作用依然有限。何以故?盖出于一个人的历史作用时期有限,短则几年,长则也不过就是几十年。而一个大时代的形成和变迁,动辄三五百年。这不是一两代人,而是十数代人的结果。

个人作用而外,发挥绝大部分历史决定作用的,是群体的文化。用唯物主义的话讲,国家范围而言,文化是内因,帝王朝代是外因。世界范围而言,国家(朝代)是内因,国际(外国)是外因。决定清朝自身命运的内因是儒家文化,帝王个人只是外因。决定中国世界命运的内因是政治统治集团,外因是世界国家发展趋势。

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儒家的农业文明这个内因已经远远落后于近代文明的发展需求,而清朝这个外因又缺乏促使内因得到升级改善的能量。因此,被推翻和被替代的朝代命运已然注定。大范围的看,决定中国世界命运的内因清朝政治集团已近油尽灯枯,不要谈进步发展,甚至无力散发主导内部命运的力量。而作为外因的国际力量,总体表现是大踏步的淘汰旧有意识,快速发展新科技新政治。这样来看,近代中国史的悲剧已然是先天性的注定物,除了抛弃封建政治时代,任何个人已经无力扭转。

孙中山先生可谓生得其时。

发展的看,就个人作用而言,历史有两种可能:

1.世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人。

2.世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

就此而言,孙中山先生属于前者。

中国封建历史的朝代更替,有一种内在规律是新朝代建立初期,大乱之后必有大治。具体表现是政治集团以民生为重,轻徭薄赋,社会努力耕作,很快出现了一番新气象。继而是盛世到来,政治清明社会物质丰富的结果,是政治斗争加剧社会矛盾升级,开始走向末世。继而乱世到来,重徭厉赋,直至大乱兴起,走向更替。

乾隆所处的时期,正是有清盛世顶峰时期,也是朝代命运开始转而向下的开始。这个时期的君主,极容易走向狂妄自大,甚至愚昧愚蠢,并不独乾隆如是。开元盛世的李隆基,居然被一介莽夫安禄山愚弄,引狼入室,最终结果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有清自乾隆始,开始走向末世。其后虽历经所谓同光中兴,仍然不免覆灭的命运。就历史而言,戊戌变法的成功与否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戊戌诸君子对于现代政治的认识并不深刻。作为戊戌变法代表的康有为是新瓶装旧酒的封建政治代表,这是他后来所以不为革命派欢迎,又不为保皇派待见的原因。梁启超在后来才意识到深层次的问题,重新检讨乃师的思想,反省文明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行动是思维的延续。思想决定行动,内因结合外因。没有一种现实是种子已被煮熟,居然还能生根发芽,生长壮大,开花结果。中国的传统封建政治文化,就是这样一粒已经煮熟的种子,已经无力生长,开花,并且再次结出盛世之果。

验证今日中国的政治现实,依然不出孙中山先生的政治思想:军政,训政,宪政。国共内战所处,正是军政斗争时期。双方所争的,无非是训政阶段的权利。谁来主导这个政治阶段社会进程的问题。如今我们所处的阶段,正是训政阶段,即将到来的,将是宪政的未来。


2017-7-15于吉林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_21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