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友人与敌人》读后感2100字
曾国藩与李元度的分分合合读来让人感动,正因为亦师亦友的关系,曾国藩才去参劾他。在曾国藩看来李元度可为参谋,不可治兵,故以“敌人”的对立面且将李放在适合他的位置。
涉世不深的李元度当时意识不到这一点,好在他饱受圣贤教诲,知反躬自省。没有积怨,更没有抱怨,最终与曾不计前嫌,重修旧好。
何苦担心情尽,何苦不信任缘分。曾李的永好之交,在曾国藩病逝后一度升华。李元度作《哭师》十二首,”九重悲上相,万里失长城。”、“一别十三载,相思欲断肠。”、“雷霆与雨露,一例是春风。”、“程门今已矣,立雪再生来。”句句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读来令人泣下。
这样“士为知己者死”的交情,也只有患难与共、同舟共济,富有绵绵情致的才子们才能交得到。正所谓人生结交在始终,人生乐在相知心啊!
曾国藩、刘蓉、郭嵩焘三个拜把子的兄弟,都是幼小聪敏,少而能文,学富五车,深受儒教有崇高志向的有为之士。却也经历了不同常人的起起落落、大是大非。是与性格有关,还是受命运的左右?
刘蓉性格耿介,激浊扬清,不愿遵循官场的陋习和潜规则,被革职返归故里,足不出户五年。郭嵩焘爱憎分明的文人性格、任事不妥协的行事风格,打破了大清官场上下之间唯唯诺诺,“多磕头,少说话”的潜规则。却让他的仕途屡屡受挫,无耐隐居乡野八年。说起来曾国藩在人际交往方面算好的,他凭着自己的智慧跳出兔死狗烹的政治漩涡,却最终因天津教案背负了“内疚神明,外惭清议”的心理压力,郁郁不可终日。
也许因为失落和沮丧,生活才丰富多彩 。纵观他们的人生经历,不可不谓波澜壮阔、跌宕起伏,不可不谓精彩,作为读书人他们是幸运的。但生逢乱世无论成败顺逆,总是忧勤惕厉、终生怫郁,最终都以悲剧收场。
无耐的遭遇,让曾国藩认定了:“我们都是棋盘上的棋子!”性格决定命运,而所谓的性格何故生出,是天意还是人事?天降大任、命运多桀的他们终其一生辩证理论,我们又何尝不是!
然“尽人事、听天命”是最好的自慰吧!
提到沈葆桢,焦点便是他与曾国藩的“厘金之争”。这位受曾国藩保举、爱戴的后生晚辈,为何最后成为曾国藩眼中忘恩负义的小人,两人至死都不相往来。除了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客观因素有关外,跟沈葆桢无欲则刚、直抒己见、不谦卑的个性也脱不了干系。
刚毅、倔强当属男儿当自强的内心方正,如一旦上升为狭隘,缺了圆通,便是性格中的死穴。曾国藩能做到“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并以沈幼丹的拂逆之行磨练自己的德行。而这却是沈所欠缺的。
俗话说:“有理不在声高。”即便沈葆桢的所作所为不是出于私心,但他采取的方法有欠妥当,曾国藩称其锋芒毕露。
曾国藩与咸丰历经七个月的君臣博弈以曾的完败而告终,如果说之前曾国藩深信:“做事之人总有脾气,不然,亦做不成。”那么这一场炼狱让他学会了柔道之术,内圣外王、方正内敛,圆通其外、以柔克刚成为他复出的立身之本。
曾国藩与李鸿章刚开始的关系是伯乐识千里马的美谈,即便后来师徒二人发生了分歧、争执、冲突,但总的来说还算是有情有意、琴瑟和鸣的门生之交。
其实曾国藩早已看出了李鸿章只能与自己共荣耀,而不能共耻辱,而且认为李鸿章有才无德。但纵观全局还是将未完的事业薪火相传于李鸿章。而李鸿章到底也是不负师恩,于晚清的政治舞台上位高权重。曾国藩“立德、立功、立言”之方正让李鸿章最终道出了“旷代难逢天下才”的名联佳句。读来也确实让人感动。
在曾国藩众多的尊兄仁弟中,曾国藩和左宗棠之间忽冷忽热的交往最有趣。首先源于二者的性格截然相反,一个内向,一个外向;一个谦卑慎言,一个恃才傲物。同时还兼具刚性,这很难让曾左二人融洽相处。其次是曾国藩的科举之路极为顺利,做官也是平步青云。而从小被誉为神童的左宗棠却止步于举人,断了“孔明再世”之梦,绝缘于官场。所以,左宗棠下意识中一直对高中科甲、飞黄腾达之人有一股莫名的敌意。
其实左宗棠“炮筒子”式的性格,曾国藩不是不知道,但毕竟不是完人,时间长了也难容左宗棠的求全责备。但他深知左宗棠是真正的英雄豪杰。要拯救天下,离不了与这个人的通力合作。
于是写下“知其雄,守其雌”,表示对左宗棠的谦抑之意。不得不说曾国藩已修练出了“内方外圆”的功夫。而左师爷因他耿直、率真的性格,差点儿丢了项上人头。曾国藩不仅求情、保举,收入帐下后还让他独立门户,大展拳脚。
但之后二者的争雄、决裂,虽不排除在某些主张上左宗棠的见地略高于曾国藩,就此令左毫不客气、直书谏言、公开指责,但他的举动也让其步沈葆桢之后,取得了“绝无良心科”的第二名。而朝廷也又一次扮演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角色。
纵观曾左二人,曾以他的高风亮节,识人、用人,提携朋友和部下。而左的高己卑人、盛气凌人,往往是对下属和同事都缺乏包容。以致于曾氏幕府人才济济,而左的幕中人才不多。同时曾对左的谩骂指责,采取不予理睬,并让身边的亲友与左友好相处。曾真的是做到了“相忘于江湖”,左宗棠却把自己降到一个村妇的水平。所以,在人际交往、情商和心术修养方面左宗棠都是望尘莫及的,曾国藩称得上是圣人,左宗棠只能算豪杰。
让人安慰的是在曾国藩离世前夕,左宗棠终于重新认识并认可了曾国藩,甘居第二,自称晚生。这一场恩恩怨怨的交住也因曾国藩的谢世,没于江湖,只待后人说。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曾国藩的友人与敌人》读后感_2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