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学奖得主路遥的自传性散文集,一部在病榻上坚持完成的随笔,路遥生命中最后的心血。路遥说:当生命进入正午的时候,工作却要求我像早晨的太阳一般充满青春的朝气投身于其间……作家的劳动绝不仅仅是为了取悦当代,而更重要的是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代。他以真挚深情的笔触,记录了自己潜心创作的往事和追求梦想的历程。这本书是了解路遥、倾听路遥,阅读《平凡的世界》和《人生》的必读书。追梦的人会在这本书中清晰地看到自己。
「早晨从中午开始」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1)篇
从构思到深入生活准备资料,再到关起门来专心写作,路遥花6年心血,铸就了激励数千万读者的不朽巨著《平凡的世界》,这颗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确实璀璨夺目。然而,珍珠本是一粒沙,正是由于蚌忍受住了近乎摧残般的磨砺,才造就了珍珠的熠熠生辉。蚌口含珠,那是他用生命和心血凝成的结晶;蚌口含珠,那是他经历痛苦和磨炼的勋章。
在《早晨从中午开始》这本散文随笔中,路遥抽丝剥茧般地重点阐述了百万巨著《平凡的世界》的创作过程,让我们在惊叹和佩服作者毅力的同时,又深切感受到经典背后所蕴含的艰辛地劳动和付出。尤其是在第二部刚写完、关键性的第三部还未动笔时,路遥的身体犹如扯断的弹簧,他生怕重蹈曹雪芹对《红楼梦》及柳青对《创业史》的覆辙,甚至祈求命运只要让他活下来。第三部的写作过程,是戴着脚镣的奔跑,是在保全性命与完成作品间的选择和抗争,也是一次生命的冒险。还好,是双赢。宗教般的意志令人动容!
早晨从中午开始,是路遥创作过程中的作息习惯。读这本《平凡的世界》的姊妹篇,总给人一种面对面听路老师讲故事的感觉,他娓娓道来,字里行间流露着对黄土地的眷恋和对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的热爱;我如痴如醉,无比敬仰他让自己植根于生活、放眼于作品的才华。对于爱好文学和写作的书友,与其说此书是对经典的解析,倒不如说它更趋向一部写作宝典:从对生活的敏锐感知,素材的选择和拔高,切入点的选择,对比和悬念的运用等等,路老师都毫不保留的做了讲述。无论单读还是与《平凡的世界》同读,都是很好的阅读体验。我觉得,将这本路老师在病榻上写就的佳作,视为他留给世界和文学爱好者的精神遗产也绝不为过!
在《平凡的世界》全部写作过程中,我的早晨都是这样从中午开始的。对于我,对于这部书,这似乎也是一个象征。当生命进入正午的时候,工作却要求我像早晨的太阳一般充满青春的朝气投身于其间。是啊,我们有太多在生命的正午才能开始早晨工作的无奈,但谁能说火山喷发前一刻的沉睡就毫无意义?蓄势而蓬发吧,从中午的开始一样可以发出耀眼的光芒!
「早晨从中午开始」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2)篇
每个人有每个的生活方式,早晨从中午开始绝对是特立独行,抽烟熬夜导致了路遥身体早早被掏空,四十来岁便撒手人寰,留下无尽的遗憾和不甘。
鲁迅先生说过,有的人活着,如同死了,有的死了,他却活着。路遥先生就永远活在他的作品里,活在我们心里。
我最能理解熬夜加班的好处,因为这个时候你才是你自己,可以让自己的思维如脱缰野马撒欢驰骋,本来干涸的思路仿佛被不经意掘开的老泉,思如泉涌,本来的困顿便一挥而就了。
最近也读了平凹老师的愿人生从容和自在独行。才看到了路遥老师其实可以有另外一种人生。这两位大师的经历可谓出奇的相似,同为陕西农民的儿子,同靠写作出名,同是一个女儿,同样是身患重病,同样是家已不家,他们四十岁之前的人生几乎是两条平行线,但路遥却是向死而生,把写作品当成自己的重生。平凹不同,用自嘲自黑的方式战胜了当时人畏之如虎的乙肝,延长生命长度,来增加生命的厚度,更是佳作不断,几度洛阳纸贵。
我们无法评论谁对谁错,我们毕竟不是本人。大多时候也只有自责才是最深刻最显眼的对错标识。路遥先生对自己的将去,除了对女儿的愧疚之外,并没有太多的遗憾,毕竟他仅用四十多个春秋便做出了大多数人辛苦一生也无法做出的伟业,我们大多也只能是望其项背而已。
大师已去,大师不死,路遥先生永远活在《人生》《平凡的世界》里,永远活在与那个时代能产生共鸣的人们心里。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早晨从中午开始」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