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读后感1900字
这本书是最近看的最快的一本,说起来惭愧是在百度高圆圆和赵又廷时翻到的,本来想看了电影再看书的,不过顺序颠倒了一下。其实我这个人过去总爱看那些字里行间都透漏着“世间纷纷扰扰,生活依然美好”的书,也不太忍心去了解社会上不太美好的一面。这本书应该是我所读过的为数不多的揭露社会黑暗面的书籍,我又长见识了。虽然以前也知道关于新闻的一些内幕,只是没想到水可以这么深。也许在别人看来,我很愚昧很无知,但是我却在心里宽恕了自己,因为当一个人是在一个目光所及之处都是人间美好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她也更愿意相信整个世界都是美好的。很难去想象有的人会为了个人利益真的不择手段,不惜伤害别人,这分明都是出现在影视剧里的桥段啊。
这本书看下来,我不仅联想到自从这两年开了微博以后,所看到的种种网络暴力现象。一开始想不通有的人为什么言语间那么犀利,“得饶人处且饶人”,为什么要带着一种不必负责任的心态去肆意谩骂别人,看起来好像自己有多么义正辞严,实际上好像也并不是那么了解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渐渐地,体内的愤青之火被点燃,我就想要用自己的力量去反击某些过于偏激的言行,虽然没有那么频繁地发表什么言论,但是会经常和室友讨论这些事情,与自己无甚关系但常常会气的跳脚;后来,就成了现在这样,想明白了,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有的人想说有的人不想。面对同一件事,有的人觉得随便评论一下也没什么关系,反正大家都在说,有的人却觉得在不了解事情真相时不愿意多说什么对错。这样也就释怀了,保留自己的想法,让别人去说吧。
仔细想来,网络暴力伤害了多少人啊,真的很可怕,正是印证了《乌合之众》里面的观点。“蝴蝶效应”之叶蓝秋其实倒不是网络暴力的牺牲品,其他的人才是。我很欣赏叶蓝秋的品格(可以叫做“品格”吧),面对群众对她的辱骂,她表现得足够豁达,真正让她绝望的大概是她的无依无靠吧。
我就想到哪里说到哪里。之前在网络上引起广泛关注的江歌案,我也仔细关注了每一个进程。当时我很不能够接受“刘鑫事后那么久不联系江歌妈妈”(虽然不知道她有没有锁门,但其实即便她锁了门,我也可以接受,毕竟求生是人的本能),当时看了新京报发的那些视频,我更加觉得刘很虚伪,所以当时我就转发并发表看法谴责刘及其家人事后的言行,虽然没有说辱骂的话,但那也算是我第一次参与网络暴力了吧,谴责完之后还觉得自己很有正义感。后来事情过去好久,刘江双方的矛盾也有了更进一步的演化,我仔细想了想,也许我当初不应该去参与其中,刘也许也有她自己的苦衷,她对不对我不知道,我也不能够凭自己的一时之见就去谴责她。中国人崇尚“死者为大”,好像失去生命的那一方更容易得到人们的安慰,而另外一方往往会成为众矢之的。江歌案闹得纷纷扬扬的时候,那位失去挚爱的妻子和可爱孩子的林爸爸也在水深火热之中怀念亲人,为他们讨回公道,可是关注的人数却没那么多。还有许许多多在那期间发生的案子,好像都不曾发生一样,被大家忽略了。当大家都去关注一件事时,它会被无限放大,从各种层面上升到各种高度,人们会站在各层面的制高点去谴责他们认为不好的那一方。
我在没看这本书之前还在想如果刘的心理再脆弱一点,对江的负罪感再多一点(好吧,说难听点,脸皮再薄一点),也许她也就放弃这个世界了,毕竟骂她的人那么多,且不说生活被影响,整天看着或者想着网友的评论也闹心吧。我想的是,如果她真的也结束了生命,网上又会怎么说?是清一色的拍手称快,还是又会出现一批人来批判网络暴力杀死了她?刘江两家的矛盾又将会在网络舆论的推动下怎样地继续恶化?不敢想象,真的不敢深想。(个人观点,就此打住。如果江歌在天堂看到自己昔日的好友与自己挚爱的母亲之间互撕成如今这种局面,不知会有多难过。)
放假前,宿舍里最热的话题是娱乐圈那些明星的大大小小一箩筐的事儿,她们在知乎上各种搜,也分享给我了,但是我没看,也是不感兴趣,也是不想看。我不想去关注那些八竿子打不着的人七七八八那些事,自己的事还剪不断理还乱呢。我也觉得,他们再火,再有魅力,本质上也就是人,也会经历很多事情,不想对他们做出任何评判。作为一个观众,我还是更愿意去评论他们所饰演的角色。看到那些明星的粉丝们互撕互怼的时候,我还是会想不通,爱自己的偶像就好,何必诋毁别人呢?作为公众人物,如何压力才能不大,特别是在这样一个信息化时代,通讯高速发达的时代,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随时都可能变成透明的,随时可能早到网络暴力的袭击,虽然有时候他们也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嗯,好吧,就扯到这里。“得饶人处且饶人”,网络暴力真的不太好,像叶蓝秋这样无辜受害者希望不要再增多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搜索》读后感_1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