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氏物语图典》读后感1200字
《源氏物语》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小说,日本的红楼梦。正如川端康成在诺贝尔文学奖授奖仪式上推崇《源氏物语》为日本小说的巅峰。梁文道在节目里也谈到如果不读《源氏物语》,会错过一块重要的日本文化拼图。此书能获得荣获如此盛赞,我通读体会和查资料后,觉得至少有以下三点原因:
1 历史原因。首先《源氏物语》的出现在世界上,填补了公元1000年左右文学史的空白,作者紫式部是开拓者,在文学史上抵达了一定高度。其次近代日本崛起,逐渐抛弃对汉字写作,推崇日本本土文字假名,于是作为假名文学开山之作的《源氏物语》被推向高峰。
2 语言魅力。紫式部写《源氏》的时候正好身处大唐影响后的日本,平安时代女性地位不高。用从大唐流传的汉字写作是男性的特权,女性一般多用假名。假名写作一来承载了日本本土语言环境,二来文风柔美细腻,贯穿着日本传统美学风尚。
3 开创美学。叶渭渠先生的研究得知,日本传统美学的特色就是物哀与幽玄。这两种日本艺术审美趣味在书里发挥得得淋漓尽致又如隔着重重雾纱见而不得心向往之。从此也引领了日本传统美学,直到如今。
初读译本《源氏物语》,常常对繁多的人物名称和纷杂的情爱感到困惑。书中除了描写源氏的情情爱爱,还包含许多的日本民俗文化、上层贵族丝竹雅乐、大唐影响下审美情趣以及引用的白居易诗词。
谈及此书,经常会扯到中国的《红楼梦》。如果说《红楼梦》构建了一个千人千样的大观园,每一个女子都一个耐人寻味的精神世界,宝黛之恋是建立在超越时代的平等基础之上,那么《源氏物语》则极尽笔墨地烘托出一个完美的主角源氏,以源氏为中心萦绕着天下柔弱而不幸的女子,而源氏对紫姬的感情更多暗含着替代品情节。
在我看来,前者是一份超越时代感情的破灭,后者是一份未曾正视的感情最终流逝的遗憾。两者都有对时代的批判,描写了时代洪流下女子的不幸。曹公和紫式部在结尾里都选择了破灭,表达美好终成幻影的一种大悲恸,大无奈。
《源氏物语》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梦境,一场忧伤的梦,抑或一场不妙的噩梦,还是一场神思恍惚的梦。梦里,他们在红梅怒放下悲叹春如昔日春;在皎洁月光下回忆往昔,直到深夜;在鹅毛大雪中,哀叹大地一片白茫茫的凄怆。这种骨子里的伤春悲秋,对世间万物微妙感知的情绪,就算是现在太宰治和村上村树的文字里,也有日本美学传统一脉相承的孤独,寂寥。
源氏回想过去,好不容易熬过这些日日夜夜,直到今天,今后也只有茫然地送走朝朝暮暮。
最后,也该梦醒了。
PS:对于翻译文学难以摆脱的陌生感,梁文道曾说这恰恰十分重要,可以使我们认识到还有其他国家的文学存在特别的语言思维。微信读书仅存的这个版本删减过多,通读后不是特别不推荐,当然想见识下,可以私信赠送。今天啃豆刚到手,有时间会找更好的版本阅读。
最后希望读更多的好书,同时在生活中体验和感悟。
@公众号:猫在此山中
(平时会放些书评影评随想,虽然没什么人看,但这个猫奴会一直写下去,欢迎关注)
END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源氏物语图典》读后感_1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