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孔子的故事》读后感_1000字

《孔子的故事》读后感1000字

好学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行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译文:

孔子说:“君子,吃饭不要求能饱,居住不要求舒适,干事情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引自——杨伯峻《论语译注》

饭后捧着《论语》溜达,读到这里发现“好学”还和吃住有关系了,于是翻起了以前读过的两本书,又到知乎里面刨了一会儿,关于“吃饱”做个总结。

15分钟

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研究(《Guide to Behavior Change》)表明,你的肚子在吃饱至少15分钟后才会“告诉”你的大脑它吃饱了。所以在《别让无效努力毁了你》中提出获取更多能量的膳食原则是:

多吃需要更长时间消化的未加工食物。

留意自己什么时候饱了,然后停止进食。

未加工食物

根据Michael Parsons和Paul Gold研究(《An Inverted-U Dose-Response Curve》),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最好维持在25克。不必深究这个数据,由于通常未加工食物需要更长的时间消化,可以以相对缓慢的速度把事务转化为葡萄糖,这样可以保证葡萄糖含量处于稳定状态。加工后的食物可以迅速转化为葡萄糖,一个甜甜圈远不如一个苹果能提供更多能量。一般而言,血糖指数越低,越有助于提高效能。血糖指数高的食物:白米饭、烤马铃薯;血糖指数底的食物:蔬菜、水果、坚果、都累、谷物、海鲜、肉类;

饿则吃,饱则停

在《我们为什么会发胖》提到“按需进食”的饮食原则,也就是感到饿的时候就吃,吃饱了就不再多吃了。那如何感受饿呢?关于吃的过程,《别让无效努力毁了你》中写道,专注于享受所吃的食物,不一边玩游戏、看电脑、看电视一边吃东西。“吃饱”到底是什么感觉?在厘米健身的知乎专栏中写到,如果有以下几种感受时,无论想不想吃,你可能已经饱了:

食物已经没有开始吃的那么没味了。当饿的时候,大脑对食物的味道要求不会很高,当感到食物没有那么好吃时,此时身体已经开始感到饱了。

血糖水平的变化。饿的时候,会有头晕、心急的感觉。正常吃饭的时候(不提倡吃零食),细嚼慢咽,大约15-20分钟就能感觉到身体正在恢复舒爽,这是血糖发出的吃饱信号。

别等你的胃鼓起来。吃饭的时候,每吃一些,就摸摸自己的胃,如果它已经开始要鼓起来,即使觉得还能吃,也可以适当地放下碗。

君子食无求饱

说回来,说“君子食无求饱”,我认为是有道理的,也应该成为“好学”的标准,这是我们的前额皮层与远古时代那个喜欢储蓄脂肪的我们的一个较量。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孔子的故事》读后感_10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