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名人传奇故事丛书)》读后感1700字
这本书作者的角度其实并不是很客观,也是代表目前对于希特勒以及纳粹德国那段历史的典型观察角度,在我看来,对于传记类文献,客观是最重要的,我来尝试着谈谈我的看法,首先我们要了解那年的德国正在发生什么。
“经济危机和政治怨恨,几乎把德国变成战场。“柏林处于内战状态,”克里斯多弗·伊舍伍德写道:“仇恨刹时从天而降,时时处处均在爆发:在街头巷尾,在大小饭店,在电影院,在舞厅,在游泳池;在午夜,在早餐后,在中午。有刀对刀的,有刺环或啤酒瓶对棍棒的,也有椅子腿对镶铅棍棒的;子弹射穿了广告牌,从厕所的铁房顶上弹了回来。”“1921年年底,国联宣布波兰将收回上西里西亚。这又成了激怒民族主义分子的新的原因。冬季来临和马克贬值,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困难,都加剧了德国人的不满情绪。1922年复活节星期天,外交大臣霍尔德·拉德诺突然转向东方,在拉巴罗与苏联签订了条约。这又使暴力的气氛加剧。”“温和而保守的内阁决意不从,但此时已由政府控制的“中央党”却屈从于盟国的要求。这个投降行动激怒了像希特勒那样的民族主义分子。他们发动了一系列暴力行动,包括暗杀“中央党”的领袖、签署停战条约的“罪犯”马西阿斯·埃尔茨伯格等。那些要求维护法律与秩序的德国人,许多都把杀人凶手当作英雄来欢呼。”“那年早些时候,德国拒绝了盟国增加战争赔款的要求,法军和比利时军占领了杜伊斯堡和杜塞尔多夫,以示制裁。两个月后,盟国发出最后通牒,要德国每年支付20亿马克,连同德国出口总额的25%,作为赔款。通牒还同时威胁说,若不答应,他们便将鲁尔区全部占领。”“那年冬天,日子特别难熬。在德国全境,抢粮事件此起彼伏。巴黎“盟国最高军事委员会”向德国索取巨额战争赔款更加剧了社会混乱,处于破产边缘的德国,支付1340万金马克的战争赔款。许多人已在寒冷中生活,饿着肚子。据信,年工资额仅够工人糊口,连中产阶级也得过苦日子。”
这就是当时德国的现状,一战中的失败,列强的贪婪,政府的不作为导致整个德国都处在水深火热中,人民呼唤着英雄,盼望着的不是所谓的自由、民主、和平,他们要的只是面包。那么希特莱在那个时候做了什么?他在修路,提高人民收入,实行素质教育,注重环境保护,堤升青年素质,提倡艺术品味,要求公共平等,推行劳动服务,统一全国,铲除阶级差别,提高社会福利。。。他让这个飘摇的国家不在动荡,让民众不在害怕,让人民不但吃饱肚子的情况下还能享受艺术的熏陶,他让尊严又回到了这个国家。这个时候,如果他死了话,那么这个世界会不会至今都在怀念这个英雄?纪念他,传颂着他的故事和伟大?我们来试想另一种情况,如果他没有后来的侵略战争,他的结局是什么?我的看法是要么被迫下台,要不被推翻,原因很简单因为大众的欲望是无限的,是没法满足的,他们需要更大的成就来刺激他们的欲望,成就这种东西只是一时的狂欢,无法成为永远的满足。
德国没有真正的恺撒,而货真价实的元首必须“是个英雄,而不是英勇的男高音”。希特勒只是从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带来前线战士固有的信念与偏见;从一系列给人们带来创伤的红色革命中得出的是老百姓的固有的信念与偏见。如果你问他们,你们想发动战争吗?想侵略别国吗?想消灭别的种族吗?他们会向你飞来石块说你魔鬼。但是,如果你问他们,你们想收回国土,你们想祖国成为一大国,你们希望我们的民族成为最强大的民族吗?他们会为你疯狅,为你欢呼,视你为英雄,希特勒不是恶魔,而是德国人心魔的化身,他需要满足这种状态下的人们,只有一个办法:为目前而牺牲将来。
一些国家的贪婪导致被剥削人民的无法承受,然后演化成极端的反抗,接着形成了群体的疯狂,于是造就了一个人的独裁,后来推动了仇恨的蔓延,最终变成了巨大的悲剧。未来的状态基于过去的综合环境。
最后,我认为去阅读这类书籍,一定要客观,不但要看主人公做了什么还要了解那段历史的背景,比如这本书,可以站在希特勒,德国人民,英国法国,以及其他国家等去感受,去体会整个事件,去了解那个特殊时代的特殊抉择的产生原因,这样才能从不同的维度去理解。
希特勒只是一个历史角落中的可怜虫,他需要上帝,上帝却不需要他。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希特勒(名人传奇故事丛书)》读后感_1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