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尔(名人传奇故事丛书)》读后感1400字
丘吉尔未上过大学,一生中却写出26部共45卷(本)引起轰动的专著;在大英帝国面临覆亡之际,丘吉尔毅然挑起了战时首相的重任;他二次荣登首相宝座,并获得英女王颁发的嘉德勋章。他是超群的政治家、雄辩的演说家、杰出的外交家、天才的画家、“现代坦克”的发明家、荣获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富有传奇色彩的战争英雄……永远不甘政治寂寞、不向任何势力低头、不向任何困难屈服、不停地寻找对立面、不停息地斗争,这就是丘吉尔。另一方面,丘吉尔冷酷镇压工人运动,坚持维护英国的殖民利益,顽固反苏,掀起了冷战的狂潮。
本书花费了十几个小时的时间,远超过了事先的预期,由于同期还看了其他书,历史事件有时竟然出现了混淆,然而我还是以极崇拜的心情,空杯的心态看待这本形中国人写的丘吉尔传,不得不说,时间节点安排的不合时宜常常让我失去看书的耐心的,最后还是在丘吉尔本人的传奇和魔力征服下仔细看完,军事上的记述不能确定准确无误,因为看书过程并没有手持世界地图,尤其是欧洲地图一一加以考证,除非我准备在世界战争军事史上有所造诣[呲牙][呲牙]
然而,关于世界大战,可研究的方向和范围是很广泛的,比如丘吉尔担任财政大臣,英国经济因为实行金本位制导致经济下滑,国家入不敷出贸易条件恶化,作为财政方面毫无优势的丘吉尔,如何在其父也曾担任的职务上客服困难发挥自己能量[撇嘴],事实证明这虽然是其所有公职当中丘吉尔最为逊色的历史画面,与他危难之时所展现出来的系列政治才华拯救英国民众的光辉岁月相比,不过是一个微不足道的黑点
- 此书在战争接近尾声之时就已经酝酿的战后新秩序的政治表演和利益纷争并没有着墨过多,对于丘吉尔反苏以及后来改变对苏态度的原因没有深入研究
- 欧洲迟迟没有开辟第二战场以实现对德国人在苏联战场上的牵制,丘吉尔表面上看来是主导原因,作为现实主义者,丘吉尔更在意强渡英吉利海峡对英国潜在的巨大损失,所以宁可凭借他的政治雄辩之才说服罗斯福听从了其盟军的北非战役,以保证英国人在北非及中东的帝国利益,曾经某时我也以为罗斯福怎么会同意丘吉尔明显的利益倾向建议,后来一想便也立刻明白,罗斯福作为政治家而言比丘吉尔更有深谋远虑,他和丘吉尔,继承人杜鲁门一样有一个共同反苏的理由,但表现却更为含蓄甚至表面上给斯大林留下友好的形象,所以第二战场的开辟并没有听进比诺曼底登陆提早两年还要多的马歇尔的良言。作为政治家,他考虑地绝非军事家马歇尔所考虑的那么单纯简单,当然为此,上千万人口为战后美苏利益的争夺付出生命的代价。再来看,丘吉尔的政治生命起起伏伏,如果不是他本人的坚韧和毅力,把英国利益的维护看得和世界和平一样重要,按照普通人的想法,以71的高龄是不太可能担任二次首相的,他个性中除去政治家的谋虑还偶尔表现出孩子般的童真和直率,比如在美国所提供的租借法案第二阶段,情急之下居然脱口向罗斯福大叫,难道要像法拉一样站起来乞求吗?相比较而言,罗斯福却能以他的城府赢得三任美国总统
- 在丘吉尔战时首相期间,二战尾声的新秩序建构,对于凯恩斯计划有多少丘吉尔思想的影响和参与,包括凯恩斯与丘吉尔之间的关系,本书几乎未曾涉及
- 总的说来,丘吉尔的个人史实符合历史发展,个人形象鲜明。如果没有丘吉尔,英国将迅速陨落,成为被历史遗忘的一粒尘埃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丘吉尔(名人传奇故事丛书)》读后感_1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