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9:自我与本我》读后感4100字
人类的童年都有自我专注的特征。不论什么宗教或文化,儿童都会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对其他人的处境和感受兴味索然。弗洛伊德称之为本我,本我是在潜意识形态下的思想,代表我们的原始程序,人最为原始的、属满足本能冲动的欲望,或许可以对比一下动物,有着最原始的基本欲望,而且遵循快乐原则,不用考虑什么规则,就地解决愿望,比如随地大小便,见到可以吃的食物就去吃,想发怒就发怒,想交配见到异性就可以交配,而不用遵循任何法律,不用考虑其它动物的意志,即使遇到了障碍,比如对手,也只遵守力量的强弱,谁力量大谁能获取,只要力量足够,它可以侵犯任何动物的所有权利。婴儿时期的我们,在大人的照顾下,通过哭表达自己的需求,基本可以满足自己的愿望。当然,这注定不能长久,我们早晚要学会适应现实的环境和规则,我们需要在指定的地方大小便,这有利于整体的环境,想吃食物需要付出相应的劳动,在法律法规的许可下得到食物,想交配更是要遵守相应法律,在合法的地点合法的进行。这是生活在社会上基本的现实规则。这些并不是天生的,是后天教化出来的,家长会逐渐教育我们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成年以后,我们所有的行为,都要在不损害别人,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情况下进行,不能侵犯别人,不能为了自己当下的需求违背其它人的意志去做事。
意识最初的出现,是为了区分我们和外界的边界,让我们知道哪一部分是属于这个我的,哪一部分是外界,我们通过五识认识外界,负作用是意识也容易变成感官欲望的奴隶,本我是一个充满了各种欲望的魔兽,只以自己为中心,只希望满足自己的快乐,有了某种欲望,下意识的希望直达目的的实现,本我必须受到制约,才有可能慢慢生长出自我,超我,比如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家长会慢慢教育我们,驯化出我们的自我,超我,从这个角度讲,孩子毫无疑问是需要用心教育的,前提是不能以各人情绪为导向,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不能因为个人心情左右判断。如果缺乏这样的教育,或许我们能够看到,还是有人以自己的本我为中心,喜欢直达目的,不考虑现实规则,公共场合不考虑别人利益,只顾自己的需求,为了本我的一时之快,甚至违反法律。比如说为了获取钱财,不考虑法律法规,不考虑是否侵犯了别人的权利,直接去抢劫,将别人的财物据为己有,有生理需求,不考虑对方意愿,强行发生关系。
到了成人的年纪,不出来接触社会,参加工作,一部分就是任由本我生长的结果,不愿受任何现实规则的制约,只想在自己的小屋里想干嘛干嘛。这种制约不是一时的,意识是一个慢慢成长的过程,十八岁以前对意识的形成影响巨大,但并不意味着之后就没有作用了,我们所经历的每一件事,每一个人,每一个地方,都会叠加到意识里。从这个角度讲,夫妻结婚时双方再恩爱,也不能保证什么,世界的本质是运动的,意识也在不断运动,因为彼此是生活在一起的,对对方的意识影响最大,过分的宠溺与忍让不是一件好事,失去制约,需要非常强大的自制能力与自我反馈能力,否则只能任由本我膨胀,压制自我,直至某一天对方无法忍受这个本我。适当的争论甚至争吵是有利的,双方都能得到一个适当的反馈,调整本我与自我,适应对方,有句老话“恩恩爱爱半路散,吵吵闹闹一辈子”,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这里也是不能以情绪为导向,不能抬杠,只就事论事。
一个共同体,一个国家,也可以理解为我,这个本我不受制约时,比如大航海时代以及之前,完全以力量取胜,然后就可以获取资源,满足国家这个我里面每一个个体的需求,丝毫不用考虑国际公约,不用考虑对方国民的意愿,今天已经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各个国家之间形成制约。再比如说,我们智人,也是可以理解为一个我,当我们认定某个动物该灭绝,某个物种要花大代价拯救时,就是以这个我为中心,对我们有用处的,可以食用,把玩,观赏,研究的,就是可以合理生存的 ,比如猪狗熊猫,会危害我们的,给我们带来不适的,就是应该灭亡的,比如苍蝇,老鼠,蝗虫,它们还存在是因为我们目前还没有能力消灭他们,假如有一个动物间组织,大家都可以发言投票,可能我们就不能以人这个我为中心,现在已经有科学家在研究动物的主观意志,认为动物也是有意识的。这里只是陈述,没有评判对错。
现在流行的一句话,自律即自由,自由并不是想做什么做什么,那只是欲望这个魔兽的奴隶,想象一个人,想大小便时随地大小便,想交配时随时交配,谁阻碍他就杀了对方,这算自由吗?我们以为自己控制了自己,其实真正控制我们的是欲望,欲望是难以得到满足的,一时的感官快感,并不会使人获得自由,幸福,短暂的感官快乐只能带来更大的空虚,并且养肥了欲望这个魔兽,欲望只会越来越大。《心经》前三句就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我的理解是看到意识深处的本我,到达大智慧的彼岸,能够体会到感官的快感是虚无缥缈的,追求虚无缥缈的东西,不是究竟法门。真正的自由是自律带来的,培养出强大的超我,发自内心的平和,自己主宰自己的行为。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意识的世界过于复杂,所以关于其培养方式众说纷纭,并没有什么统一的标准,管教太严会扼杀孩子的活力,太松也不行,其中的分寸感难以把握,至少今天还没有统一标准,所谓的育儿书也都是主观判断。同时我们的经历也差别很大,并不是流水线产品,这也导致了每个人,都会有或多或少的缺陷,我们常说“正常人”。如果理解为没有什么明显缺陷的文明的人,接触深了,你会发现基本没有什么正常人。压抑的本我是一头巨兽,即使在训练有素的非常自律的人身上,也难免时常会冒出来,正因为我们的缺陷,所以更需要制约与反馈,一旦制约和反馈失效,就面临着失控与堕落。我们说“伪君子”通常指一个人在外力制约下,或者为达某个目的掩饰本我,实际并未培养出强大的超我,当目的达到,或者制约取消,本我这个魔兽就彻底反弹。本我的制约最初是由外力施加的,理想的是培养出自发的超我去抑制本我,这最终会产生一些后遗症,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都有心理疾病,通过自省(自我反馈),能够最大程度的缓解。金庸小说中有一个叫裘千仞的角色,本来是江湖地位仅次于五绝的高手,他明显是一个不考虑现实规则,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任何人挡在他前面,都会被除掉,从不考虑别人,或者江湖秩序,最终在华山绝顶被迫出家,一灯大师开始点化他,这是外力压抑,仍不能真正拯救他,稍微一经挑拨诱惑,本我这个魔兽就放出来了,几乎要杀死一灯大师,直到黄蓉刺激,自发的产生超我,才终于真正有了自律能力。如果始终靠过强的外力抑制,可能会产生副作用,比如幼儿园的虐童事件,外卖小哥的报复,他们并没有产生强大的超我(如果产生强大的超我,可能也不会从事这个职业),只是因为公司严格的规章制度而不得不去抑制本我,这跟弦始终崩在那,哪天断了,会产生强大的反弹力。
70后,80后是我们国家历史上第一代大规模普及现代西方教育系统的,从小有机会被送进幼儿园,接受现代教育,适应现实规则,而老一代相当大的比例是生活在乡土社会中,他们适用的现实规则和我们今天的社会有很大的差别,他们的规则里没有不能随地吐痰,过马路要礼让,办事要排队,上电梯要靠右站,这只是年代上的差别,和个体关系不大,所以没什么可骄傲的,如果我们生长在那个年代,可能也是一样,这种习惯难以改变,他们可能有很多的本我,很多不适应现代社会规则的行为,这是社会转型过快的后遗症。
人和人之间的差距,比人和动物之间的差距还要大。想象一个人,比如我,吃不了什么苦头,没有训练出任何的技能,好吃懒做,没有自律能力,喜欢简单的娱乐,没有复杂思考的能力,这样是更像一个猪狗?还是和一个自律能力极强,历练出了难度极大的技能,比如研究基础物理的科学家,管理国家,管理大型企业的人更接近?
技能并不是我们天生就有的,是需要花时间训练的,从事运动员,或者复杂手工制作的,需要十年以上的时间训练肌肉记忆,从事科学研究,管理更是需要系统的学术训练,这种训练有悖于我们的本我,所以学习这些复杂的技能要吃巨大的苦,不同时代对于技能难度的要求也不同,在苏美尔文明中,培养一个抄写员进行书写训练比今天培养一个博士付出的时间还长,今天书写已经是行走社会最基本的要求了,而在不远的将来,编程可能会像今天的使用计算机一样,是人人都必备的技能。
上学的一大作用在于这里,因为这是半强制性的,系统性的接受某个专业理论的意识训练,不管你是否理解,你必须通过这个训练才能通过考试然后毕业,严师出高徒,也是因为严师能够强制性的让你接受专业训练,这种训练是半强制性的,有家长老师学校的督促,有考试的压力,一旦毕业,这种强制一下全部解开,很多工作并不需要高强度的专业训练,当你能应付工作后,这时就全看自己了,大部分人会放松训练强度,这符合本我的需求,毕业十年之后拉开巨大差距,一部分原因在这,没有了强制,靠自律能力来保持专业训练,几乎很少有人能保持高强度的训练,这需要强大的自律能力,以及内心深处的驱动力,天赋一定的情况下,能保持多大强度的专业训练,决定了你的职业生涯下限。头脑训练需要持续,一旦停下来,就成了吃老本的过程,你其实是在后退,就像保持高强度训练的运动员停止训练,肌肉会萎缩一样。懒惰,简单的娱乐是动物的天性,而违背本我学习枯燥的技能则需要制约或强大的自律能力。
当然,上学不仅仅是为了提供一份职业收入,关于读书无用论的争论很多,如果仅仅以获得收入为目的,上学短期内未必比直达目的的职业教育更快见效,也不是赚钱的唯一途径。个人理解,高等学校的学习,主要在学一个理字,理的百度释义为物质本身的纹路、层次,客观事物本身的次序;也有“事物的规律,是非得失的标准”等含义。在大学我们学习的是人理,事理,物理,关于某物,某事的原理理论,掌握理的逻辑,有助于我们理解客观世界的运行,即使很多人不能从事大学所学专业,也理应比没有受过同等教育的人更快掌握新行业的逻辑。通过大学教育,应该成为一个更健全的人,明理以后自发的训练出更多的超我,拥有更高的审美能力,更懂得欣赏世界的多元性,并且更尊重思想之美,在学校把关于生活的疑问弄明白了,这是远比职业教育重要的多的东西。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弗洛伊德9:自我与本我》读后感_4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