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弗洛伊德12:文明及其缺憾》读后感_1400字

《弗洛伊德12:文明及其缺憾》读后感1400字

私以为弗洛伊德在本书的最精彩的部分不是对于文明进化的含义描述,即文明是爱欲与攻击性的斗争,而是他发现了个人发展与文明发展的共通之处。
那么这个发现是什么呢?通读此书,不难发现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有着诸多相似,主要表现在超自我上。比如,文明时代的超自我和个人的超自我有着相似的起源,都来于伟大人格留来的印象;两者都建立了理想要求,都产生有罪感。但是这样的现象式的描述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这些相似性都不能解答个体如何感到幸福,文明如何进步这样的问题。通过探究两者在目的上的共同性,即“一个是把单独的个体整合到一个人类群体中(个人发展),另一个是从许多个体中创造一个统一的群体。(文明发展)”在个人的发展过程之中,是由利己和利他两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但是文明的发展要求个人将利他的因素放在首位。最后的结论是“只有当个人的发展过程把群体结合作为自己的目的时,他才需要与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取得一致。”
这个发现的意义在于否定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不可协调的矛盾这一论断,文明的发展是对个体存在压抑,引起了人们对于文明的不满。正如他所说“如果文明要求做出这种牺牲,不仅有人的性欲的牺牲而且有人类攻击型的牺牲,那么我们就更好理解为什么人类这么难以感觉在这种文明中的幸福。”除了两者的牺牲,还有超自我中的有罪感对于人的压抑。但是,两者共同之处的发现意味着可以将个人发展与人类文明发展结合起来,同时实现个人的幸福与人类文明的进步。同时,这一发现也反击了对弗洛伊德文明观的论断“文明的进步高于一切,为了文明而压抑人是必然的。这种必然性一方面将社会对人的通知和压抑合理化了,为现存社会进行坚决的辩护;另一方面它有空开宣布人的解放是不可能的,个人永远受制于社会。”
但是,我并不是赞同他的所有观点。我不得不怀疑是否文明都是以压抑人的本能为基础的。“压抑”一词包含了“内心”渴求,但是出于多种内外因素不得不压制“内心”的含义。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涉及人们的内心,对于“压抑”这一词的判断标准也不尽相同。例如,一些人认为早睡早起是平常生活方式,不构成“压抑”,但在一些人看来就是对他们作息的“压抑”。弗洛伊德也认同“证实在跟随人类发展进程的活动中,对人的外部强制逐渐内化了。这是有一个特殊的心理力量,即人的超我。”因此,可以通过对禁律的不断内化,将“压抑”转变为“不压抑”,从而实现人类文明的进步。“压抑”也来自于外在世界,来自于强大的自然给人带来的生存压抑。马尔库塞认为,技术进步的力量足以使人类摆脱生存的斗争,足以使人类摆脱异化劳动与苦役,压抑的继续存在已经丧失了其曾经拥有的合理性。因此,通过技术的不断进步,改造自然,满足人的需求,变革为非压抑的文明社会。综上所述,文明并不是以压抑本能为基础的,文明是通过将压抑转变为非压抑而不断前行的。
弗洛伊德发现了人类追求幸福,渴望幸福并且希望保持幸福。通过对人类不幸原因的探讨,指引人们走向幸福。人类的不幸,来源于社会的约束、自然的压迫、内心的谴责。但是,我认为将人类的不幸转化为幸福,不仅是不切实际的,而且是没有必要的。因为文明的产生正是从不幸之中而来。人类为了对抗强大的自然所带来的不幸必须联合起来,组成社会。同时,人们从不幸之中汲取力量,创造艺术。正是在困难面前人类所涌现的伟大人格精神,激励人类不断前行。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弗洛伊德12:文明及其缺憾》读后感_14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