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官方唯一授权的权威传记,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倾力之作,当市值最高的中国互联网公司,遇上中国财经界最冷静的一双眼睛。读懂腾讯,读懂中国互联网!本书全景式地记录了腾讯崛起的经历,并以互联网的视角重新诠释了中国在融入全球化进程中的曲折与独特性。从1998年开始创业到成为世界级互联网巨头,腾讯以即时通信工具起步,逐渐进入社交网络、互动娱乐、网络媒体、电子商务等领域,在超高速发展的同时亦饱受争议,在“3Q大战”的激烈冲突之后又进一步走向开放……腾讯的发展路径,亦是中国互联网企业成长的缩影。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互联网人在应用性迭代和对本国消费者的行为了解上,找到了自己的办法,并开始领跑全球。
「腾讯传1998-2016:中国互联网公司进化论」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1)篇
《腾讯传》封面上用了“幸存者”、“挑战者”和“领跑者”这三个词来形容腾讯,很贴切。任何一家企业,从创业开始,第一需求是“活下去”,成为“幸存者”;接下来,企业就要通过挑战在位企业“站起来”,站着把钱赚了;再往后,企业就会像生命体一样,想方设法把自己的基因“传下去”,而把基因传下去的方法,不仅仅是延续企业的生命,还有建立生态,成为“领跑者”。要想完成“幸存”、“挑战”和“领跑”的三级跳,企业需要在用户、组织、产品和市场四个方面不断探索。这本书,就主要说了腾讯在这四个方面的发展历程。
第一,腾讯对用户需求理解的不断加深。腾讯创业之初,抓住的用户痛点是网络即时通信,当时用户主要是使用传呼机,但传呼机功能单一,而且费用较贵。凭借QQ的即时通信功能,腾讯满足了用户交流的需求,并通过网络效应,开始满足用户的社交需求,QQ空间等产品成为用户交流的虚拟世界。基于QQ空间等产品,腾讯逐渐为用户打造了一种互联网生活方式。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腾讯利用微信等产品,深入挖掘用户需求,帮助用户实现消费升级。
第二,腾讯对提升组织效率的持续探索。腾讯创业之初,只有五六个人、七八条枪。然而,因为五位创始人既有共同的经历,又有互补的能力,很快搭建起了高效的研发营销体系。随着战略的调整,按照组织跟随战略的原则,腾讯不断调整组织架构,建成了支持企业生态战略的事业群架构,使腾讯兼具小企业的活力和大企业的资源整合能力。
第三,腾讯对完善产品体验的极致追求。腾讯和许多中国企业一样,创业初期的产品主要是基于对国外产品的模仿。但由于当时中国的网络条件差,腾讯不只是简单地模仿,而是进行了迭代创新。如果说技术上模仿的成分还很高的话,腾讯等一批中国企业在商业模式方面的创新甚至已经超过了“外国师傅”。
第四,腾讯对复杂市场环境的快速反应。从BAT等互联网巨头创业的1998年-1999年算起,中国互联网行业起步还不足20年。在这段时间,中国互联网行业经历了从具有极高不确定性的混沌市场,演变为充满机会的蓝海市场,进而成为竞争惨烈的红海市场,近几年又出现了许多新的创新机会。腾讯等一批企业正是凭借对复杂市场环境的快速反应,才成功地从幸存者和挑战者,成长为领跑者。
「腾讯传1998-2016:中国互联网公司进化论」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2)篇
不管是《激荡三十年》还是《腾讯传》,吴晓波的企业史读起来总是让人心潮澎湃。《腾讯传》以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的发家史为主线,配上期间行业中涌现的各路豪杰,描绘了中国互联网行业20年的进化,也满足了读者对这个行业的一切好奇心。下面是读完每个部分的一些简短感想。PART 1让我感受到二十年前这帮青年的大胆和睿智。几次差点“翻船”的腾讯在技术、资本以及一点点运气的支撑下壮大了,加上适合国人的微创新,使这只企鹅日渐成为行业的翘楚。PART 2描述了腾讯的全面出击、各个击破。一个巨头在其青壮年时期面对各方挑战和伏击时的精准定位使他快速成长,每一场战役的胜利都在增加企鹅的血槽。腾讯就像水和电一样融入到了每个中国网民的生活中。PART 3,巨头的诞生和理念的改变。腾讯在经历十年的风风雨雨后终于成为谈论中国互联网时无人能回避的对象,而树大招风,对腾讯的质疑乃至诋毁也多了起来。3Q大战,腾讯赢了官司却输了舆论,小马哥的战略甚至性格都发生了转变。腾讯打开大门,与对手合作,在互联网+时代构建泛娱乐生态,游戏、文学、动漫、影视无不涉及并领先于行业,电商、金融等也突飞猛进。张小龙的微信甚至成为移动互联网生活中最必不可少的部分。站在互联网行业的顶端,腾讯依然坚守“小步前进、试错迭代”的踏实精神,展望未来,到底谁将成为腾讯真正的敌人?作为80、90后的一代,曾经的我申请了QQ号,装扮了QQ秀,领养了Q宠,在空间写下了第一篇日志;现在的我用微信与家人朋友同事沟通,用朋友圈发表自己对世界的看法,用微信阅读沉淀知识,甚至在无聊时打开腾讯桌球玩上一局。我们已经很难离开腾讯的产品,而它的理念也在潜移默化中深入每个人的生活。企业有历史,而互联网只看未来。这个18岁的巨人依然无时无刻不在面对挑战,它的每次回应都将是众人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