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利比亚战地日记》读后感_1900字

《利比亚战地日记》读后感1900字

首先,说说战争这东西。

军事家克劳塞维茨说过,“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战略服从政略是一条亘古不变的铁律。利比亚战争的背后外星人都看出来了,美国为首的各发达国家才是真正的怂恿者。而美国发动战争的根本目的在于保持超级大国地位和维护霸权地位,几乎想尽一切办法、用尽一切手段遏制别国挑战其地位,在全球积极控制能源产地和战略要地,使反对者无还手之力,使挑战者望而却步,始终是其手下败将,直至折服。美军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过去是这样,将来也会是这样。

其次,聊聊利比亚战争这故事。

(这里有摘抄,来自网络)

利比亚战争的爆发,最主要原因就是可以为为以法国为首的欧洲国家通过推翻卡扎菲政府来实现的私利。总结起来,之所以那个时候推翻卡扎菲有三个原因:一是利比亚有大量石油,这些资产可以填补一些欧债危机的窟窿,经济上有现实好处;二是欧盟一直有一个地中海经济圈的计划,即通过整合地中海经济圈来实现欧洲经济的振兴及可持续发展,实现政治力量的再次崛起,所以欧盟一直想扶植利比亚亲自己的傀儡政权;三是利比亚过去较长时间一直反西方,伊拉克战争后卡扎菲因内心恐惧步萨达姆后尘,再加上其子在西方留学被西方洗脑忽悠,于是向西方屈服、谄媚,西方经过一些时间的运作后,已经有把握借机推翻卡扎菲政府。三个原因再加上经济危机因素的发酵,于是以法国为首的欧盟国家就和美国商量借北约的军事平台干掉利比亚卡扎菲政权,并最终付诸于实施。

第三,说说战争后的些许现状

自由撰稿人马哈茂德·艾德雷什说:“2011之前的利比亚比现在要好太多了,那时候经济和安全从来都不是问题。而现在,大多数利比亚民众对前景都不抱太大希望,我认为苦日子还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对比利比亚在卡扎菲去世后这6年的变化,每个普通利比亚人都在扪心自问,到底“革命”带给了他们什么?“阿拉伯之春”究竟孕育了希望还是绝望?

放眼当今各国,绝大多数都有统一领土,巩固政权,能源争夺,宗教信仰等带来的战乱纷争,我们也不例外(南海,萨德,台湾……)。这属于一个国家,一个政权发展的正常轨迹和过程,平头百姓之你我,无权也无能力去左右。问题是我们作为国民却不只能喊打叫杀,光靠一股子热血是打不赢的,何不如认真学习,为不打仗而强壮自己,少为国家添乱,多做为民服务之事不是更好?从古至今,战争带来的痛苦和记忆,老百姓脑中应该是没有好印象的。远的不说,现在的利比亚,伊拉克,阿富汗等等,哪一个国家老百姓生活好了?就算每次挑事儿的美国,失去生命的士兵一样也会给亲人带来无穷的痛苦(电影:护送赖斯)。而且去年,奥巴马主动承认,发动利比亚战争是他执政期间的一大错误决定,它带来的是国内的反对,和经济的影响。所以,古人早就说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最后,闲谈闾丘露薇

闾丘,我还是蛮佩服的,记者中个人综合素质,能力胆识,独立观点都还不错。所出的几本书《行走中的玫瑰》等都看过。2003年伊战爆发,闾丘露薇去了巴格达,她成为唯一一位三进阿富汗战地的华人女记者。2011年,闾丘露薇在利比亚班加西再次进行战地采访,这些经历也使得其成为中国最有名的战地记者。

近两年,她之所以会有争议,源于两年间闾丘露薇在微博很活跃,经常参与社会广泛讨论的话题,比如香港居民与大陆游客冲突之类,而这也使其遭受到部分网友的指责。不过引起广泛争议的还是那篇《说说电视记者这行吧》。文中她谈道:“记者是把自己隐藏在当事人和新闻事件后面的,拿电视记者来说,不会利用镜头去塑造记者的细心,体贴,关怀,面对任何人,反打镜头上的表情,都应该是中性的。”由于正值前央视主持人柴静新书《看见》热销之际,该文被认为是暗讽央视主持人柴静出镜时有“表演”式采访之嫌。所以,在微博舆论场上,闾丘露薇因其个人言论遭受了不少非议。在告别媒体身份时,她最后陈词:“道不同不相为谋,我一直想对那些看我不顺眼的人说:我没有能力主导你的选择,看和不看,我都在那里,只要你不关注我,忽视我,我就会在你的生活中消失的。我要去迎接新的生活了。

这就是闾丘露薇的大概故事。

作为一个观众,对于记者这个行业一直崇尚有佳,最佩服他们观察事,物的独特视角,感谢他们辛勤努力为我们提供辨别善恶的事实依据,柴静,闾丘也同样是这类人。谁对谁错,多年后其实已不重要,过于强烈的吃瓜意识现在看来其实也没有什么重大意义。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西藏,同理,吼的声音大也不能统治地球,淡然看之就好。

四星推荐,看看战争究竟是怎么一会事儿吧。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利比亚战地日记》读后感_19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