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说:读书与做人》读后感1700字
#读书与做人,路在途中,心随意动#
◆为何而读?
胡适之读书:
第一,因为书是代表人类老祖宗传给我们的智识遗产,我们接受了这遗产,以此为基础,可以继续发扬光大,更在这基础之上,建立更高深更伟大的智识;
第二,为读书而读书;
第三点,读书可以帮助解决困难,应付环境,供给思想材料。
我所理解的读书是:
其一,自我智力与成长的需求,不读书便很难跨出自我封闭圈,遇见那么多未知。世界已经是一个关系网,要读懂这个世界的规则,需要读书,需要研究。
其二,自我充电,优胜劣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现,需要学习的东西越来越多,无论哪个行业,不读书,不成长便意味着被淘汰。
“读书是求智识,智识就是权力。”
◆我们这一代人很幸福,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只想读书,就有数不尽的资源在等候。读书是为提高自己的智力与见识,没有进学校之前小人书,看到书里的王子和公主就想象有一天可以像书本中的小人一样生活。自从接受正式教育以来,读书不仅增加了见识,读诗背诗,读文章读名人,而且打开了自己的心窗。还记得那首诗,山的那边是。每次坐在窗前看着眼前的大山,就在想哪天是不是可以翻越那座山去寻找心里的那片海。如今,读了十几年的书,终于去年毕业了。但是读书却才真正开始,在学习读书使我获得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没有大学毕业就回去做一名普通的英语老师,幸运地通过努力读书拿到了再次进修的机会。有足够的智识才有更多选择的权利。就像一开始,只擅长英语,可能选择就只剩去当英语老师,但是现在握在手里的筹码增多,说话权也更加有力。
◆读书的方法:一是精。
有些书只做读是不够的,需要静心去研究,去挖掘。精在求疑,解疑的过程。
要做到精,可以从读书三到开始,即:眼到、手到、心到。
就像打羽毛球要随时保持专注,焦点在哪决定着输赢。读书亦是如此,三心二意只做读书样子,即使读了一百本,却没有真正消化一本,就像之前有时听着轻音乐看书,虽然白噪音不会造成太大的干扰,但是却会在不经意间改变你读书读得心情,比如听着《天空之城》,读着小说,忽然眼前浮现天空之城的希达从天而降的场景,分心中读书变成次要的。专注从用心开始,从眼睛准确定位开始,特别是对于马虎的自己来说,一直都在练习提高自己的辨析力,比如每次编辑时一不小心打错字,也没检查就发送出去,再回头修改,浪费时间。
读书要博。要开卷有益,为预备参考资料计,为做人计。一本书并不能真正去了解这本书,只有读了足够的书才能去深入地读出更多精要的内容来。博即为杂,要做杂家,就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外贯通,这是理想中的学者。虽说很难,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与自我修养,但也不是不可能,只要感兴趣,从每一本自己愿意尝试的书籍来看,让读过的书变成有意义的存在。就像刚翻开这本书,看着看着有些疲倦。因为有些文字并不是那么浅显易懂,胡适先生在文中提到很多古今中外没有听过的书籍,有时候感觉力不从心,忽觉压力山大,发掘自己读得书好少。也便意识到自己的狭隘和局限。知不足而奋发图强,从认真阅读每本书开始。
◆何谓做人?
其一,博爱。社会节奏感越强,冷漠感也持续在递增,太忙而顾不得去关照别人,甚至顾不得认真爱自己。有时看到路边的老人乞讨却只是冷冷走过,以为是碰瓷的害怕掉进陷阱,人越来越机警,教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告诉小孩子不要相信别人。是社会让人变得复杂?不,是人心。博爱是以心感心,世界并不都是欺骗与埋伏,防范不可缺,但别就此关了爱他人,爱世界的大门。
孔子有云:“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独善其身然后能兼善天下。博爱是以科学实际为基础,从爱自我开始,从当下的生活细节开始。你能每天十点之前睡觉么?你能早起做一顿美味的早餐么?你能坚持锻炼么?珍惜自己的身体,珍爱生命。爱花花草草,爱自然,感受生活之乐,亦为博爱。
◆宽容。对他人的宽容,也是自我心灵的净化。批评指责,一味反击只会增加矛盾,宽容是非暴力沟通能力一种,学会以子之心感彼之意。待人宽容,你便有心看到不同之后的美丽。
读在路途,行于路途。
愿我们带着一颗赤子之心越走越远。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胡适说:读书与做人》读后感_1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