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全传全3册》读后感1500字
濮兰德等:《慈禧全传》
慈禧临终遗言:一是自她以后,后宫和太监不得干政。二是解释了一下不是自己贪恋权力,实在是形势使然不得不垂帘听政。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个遗言起码透露了慈禧内心中的几个真实感受:
后宫干政容易出现乱政。我们今天回看,原因在二:一是封建时代女人是弱势群体,与权力可以说完全无缘,一旦获得,就会贪恋而不原意放弃。这一点,从慈禧不顾众意,为保听政特权几次背离传统,有大不立,只扶立幼儿皇帝可以得到验证。二是女人执政,易受男性欺凌,从而易导致权力斗争围绕的重点发生偏移,误国伤政。回顾慈禧一生斗争,最初几乎丧于肃顺等八大臣之手,这是饱受欺凌的例子;后来与恭亲王不睦,闲置不用数十年,使人才偏废,直到再次起用,已垂垂老矣,这是权力斗争发生偏移的例子。有了诸上亲身体会,因此慈禧有了后宫不得干政的遗言。
必须严防太监。慈禧一生信赖的两大太监:前有安德海,后有李莲英。先是安德海打着慈禧的旗号,破坏皇室规则,在外招摇撞骗,耀武扬威,最终被山东巡抚丁宝祯斩首,死于非命。一方面这是安德海罪有应得,外一方面也令慈禧大损颜面。后是李莲英蛊惑慈禧信任义和拳,直到仓皇出逃北京,令慈禧流离天涯,命运一度沦落至还不如一个民妇。这让慈禧无比愤恨,李莲英后来居然还能保住项上人头,可以说实在是意外大幸。
为自己辩解不是贪恋权力,而是形势使然。这个话一半假一半真。不贪恋权力是假的,不贪恋,也就无须违背祖制,一意孤行扶立幼儿皇帝同治,光绪了。何况在光绪长大后,又迟迟不肯归还权政,直到帝党兴起,与后党斗得你死我活。形势使然是真的,终晚清后半场,所谓同光中兴,的确一大半决策可以说是慈禧之功劳。彼时穷整个满清帝室,头脑冷静,目光长远,能够平衡好局面的人屈指可数,叶赫那拉氏为最杰之一。一个女子,大胆任用一众中兴名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等。这份胸怀气度,不是那些叫嚣着宁把江山送给夷人也不给汉人的皇室帝胄可以相提并论的。
慈禧一生最受人诟病的,是把海军经费用来修建颐和园,最终导致了甲午海战的悲剧。作为一个女人,想要亨受生活没什么过错,作为一个国家领袖,为一己私欲置民族于危难之中,就实在是可悲了。这是很大的教训,大抵也是慈禧遗言女人不得为政的反思之一。
戊戌变法的悲剧历来把最大的责任归结于慈禧,政治斗争走到那个地步,要么是所谓的帝党诛灭慈禧,要么是所谓的后党消灭维新诸君。已然不是政治权力的斗争,而是生命之争了。说起来,慈禧并不十分反对变法,观其后来的变法举措,有过百日维新而无不及(当然,这有败于八国后的反思)。戊戌变法光绪错在改革措施太急太乱,慈禧罪在对于新的政治趋势认识太慢太晚。这都是马后炮了。再多一句嘴,观戊戌变法精神领袖康有为后来的作为,并没有大政治家胸怀与风范,也无非杨度之流,新瓶装旧酒,封建遗老而已。
作为一个女人,慈禧大半生生活于皇宫,衣食丰盛,优游无缺,可谓令人羡艳。作为一个女政治家,一生处于忧患之中,在晚清王朝从道光起逐步走向衰落,而在其主政时期居然回光返照,成就了同光中兴的局面,堪为不易。
对于慈禧主政下的政治印象,总结起来主要有三:一是奢侈的私生活。二是极大的用人的胸怀气度。三是并非昏庸的君主,不滥杀,不株连。这最后一点,甚至是许多男性皇帝都远远不及的。
终晚清之世,有慈禧,是满人之福,晚清苟延了数十年国运。无慈禧,满人可能就不会那么幸运了。说到底,慈禧一生于满人的利害关系要大于对国家民族的利害关系。
孙中山先生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可谓正解。
2018-7-7于咸阳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慈禧全传全3册》读后感_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