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命是红颜》读后感2000字
薄命是天造还是自造?
这本书读完让我很想写一点什么。同是女性,同样经历了青春、择偶、婚姻和家庭,再看看历史上不同时代、身份和经历的这些女性,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些问题:命运是天注定还是自造?我们个人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把握自己的命运?是什么因素造就了我们一生的幸福与不幸?
首先,我觉得人生很多东西是自己无法控制或者无法完全控制的,如出身、相貌、寿命等。所以张爱玲就没有支持她求学的父母,而林徽因、凌淑华的家庭却远好于她。凌淑华美丽、睿智、大度而理性,也长寿。林徽因虽美丽、智慧和理性,却多病短寿。还有很多女性成为妓女,如秦淮八艳、薛涛、小凤仙。
其次,有很多能控制的东西多数人不知道如何控制甚至没有想控制的想法。比如情绪、欲望、关系处理。由于性格、家庭环境、认知水平、人生观、世界观及个人觉悟的差异,导致人们不知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欲望及所发生的关系。比如杨荫榆不会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包括与家人和同事的关系,“她在一直与别人别扭着的同时,也与自己别扭着,更似乎与整个世界都别扭着。”我觉得她最后的悲惨结局也是这种不谙世事的结果,如果换一种方式可能结果会有不同。而徐悲鸿的前妻蒋碧薇处理徐悲鸿的出轨之事也是非常之过分,典型的控制型人格。“正是因为爱,她才对徐悲鸿‘严格要求’,才不允许他有任何过错,不允许他有任何出轨,无论是肉体还是精神;一旦徐悲鸿稍有闪失,无论他如何认错,如何悔改,都一律严惩不贷;同时也因为爱,她每日都如临大敌般地防范着,随时准备战斗,事实也如此;总之,她不知道设身处地地理解,不知道给对方空间,不知道给别人台阶……所以,她的所有防范、维护和战斗,最终往往都事与愿违、适得其反。这样一来,爱最终都变成了恨,并难以释怀,以至爱恨情仇连她自己也说不清了。 ”
而出身书香门第、官宦人家的“富养女”凌叔华, 也因未能控制自己的欲望而婚内出轨了一次,幸运的是她的理智最后帮了她,能够悬崖勒马,未致一失足成千古恨。
第三,个性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命运。比如毛彦文一生的纠缠与悲苦,因其并无坚持的勇气与决心,也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总是别人说什么就耳软心活,这太可怕了!所以命运如此也不奇怪。而孟小冬则与之相反,明明白白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最后能离开梅兰芳而投于杜月苼之怀抱,尽管并不长久,但却心安所归。
而最值得嘉许的是被徐志摩抛弃的张幼仪。正如她自己所说“我的离婚要感谢志摩,不是他我也不能成长,也不能找到自我。” 她从这一经历中下定决心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不依靠任何人,而要靠自己的双脚站起来。她在战乱中独自搬到德国,独自抚养孩子,并坚持完成学业。从而使自己变得强大起来,想办法变成饱学之士。而且她依然受徐家父母的认可和支持,“即使在她到了英国并感觉到徐志摩可能另有新欢后,她也没想到要离婚,只是想到自己可能要接受徐志摩妻妾成群的生活方式,对此虽然心里并不乐意,但事实上已基本做好了准备。 ”即使徐志摩带女友回家吃饭,她心里虽不欢迎,但还是准备了丰盛的饭菜。在徐志摩的父母在她面前大骂陆小曼时,她也一句话没说。还有一次,胡适邀徐志摩、陆小曼与她一起吃饭,席间徐陆二人的亲呢让众人都觉不好意思,但事后张幼仪反而说:“我不是个有魅力的人,不懂浪漫,不像别的女人那样。我做人严肃,因为我是苦过来的人。” 可见,张幼仪似乎真的并不太“恨”陆小曼。 ”看到这里,我觉得张幼仪真的是很有大家闺秀风范,非常有修养、识大体。另外她也是一个非常知礼之人,特别是徐死后她遇到真正爱她的人时先是致信兄长和儿子征求意见再做决定。如此厚德,自然能载物,这也是她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的重要原因。我真觉得徐志摩实际是配不上她的,他不能等待其成长,也就无福与之生活,最终因陆小曼的挥霍无度的生活而两地奔波以致于丧命,岂非应了那句“自作孽不可活”的话?
而与张幼仪有着同样命运的妓女薛涛亦在被元稹抛弃后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勇敢和坚强走出了一条别样的道路:既不与统治者瓦全,又不自身玉碎;既能于污泥中洁身,又能在生活中自好。她更换了造纸原料,改进了造纸工艺,首创涂刷加工色纸的方法,造出了深红、粉红、杏红、明黄、鹅黄、深青、浅青、深绿、铜绿、浅云等十种颜色彩纸,最后又改变了成纸的尺幅形制,终于造出了一种经济、实用而又美丽、雅致的纸笺“薛涛笺”。她在经历了人生所有的历练后,终于也获得了一种人生的自由。
正如作者在结尾所说“没有人格的独立,爱情的自由终究是一个注定要破碎的美梦;而一个将吃喝拉撒都系在别人—哪怕是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身上的人,而欲人格的独立,也纯粹是一句空话和笑话!”而人格的独立在于发现自我、找到自我并自我拯救,不依附于任何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走出天命观而创造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和幸福!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薄命是红颜》读后感_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