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风雨前》读后感1100字
《暴风雨前》
李劼人大河小说三部曲之二。
时间段基本上接《死水微澜》,下到1910年,主要讲辛亥革命前成都的社会状况。
小说展现出了新思潮对成都市民的影响,从中可窥探到革命党和立宪派各自的想法和立场,已经开始体现出了市民对革命的“人心向背”:
尤铁民、苏星煌这些留日的志士坚持要革命,要同落后迂腐的旧俗做个了断。
葛寰中这样的官绅会站立宪:“温和的革命,即所谓不流血的革命,我是赞成的。如像现在钦定宪法,预备立宪,各省办理自治,普及教育,奖励实业,改良蚕桑,把有益的新政,逐渐推行起来;不出十年,人民都有了知识,都能自治,然后行起宪法,主权自在人民,岂不算是革命了?何必定要如孙逸仙黄克强等人所倡导的革命,动辄丢炸弹,暗杀,到处鼓动愚民作乱?如像五大臣之出洋考察,本为制宪先声,何等好事,而革命党则必出而阻扰……所以我历来就不赞成暴乱革命。我虽不完全算是清朝官吏,但到底有守土之责,暴徒作乱,只要我权力达得到,却要实行禁止,就是汪精卫黄复生,我遇着了,也断不放松的!”
对于郝达三这样的人而言,他们虽不赞成革命,虽不同情于革命党,但也和当时一般士绅的思想一样:满清政治的腐败,无可讳言,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或许是掩人耳目之举,假使不弄到瓜分当亡国奴,也未尝不可等一般能干的人出来,把政治弄好,把人人所丑诋的腐败现象,逐渐的改良,弄到与列强一样的强盛。假使实在不能改良,革一下命,也未尝不可,好在革命党只在推翻满清,与我们并无多大关系,不革命,我们不过想做做官,依然是穿衣、吃饭、呼奴、使婢,革了命,换一伙做官的人,我们顶多做不成官而已,还不是穿衣、吃饭、呼奴、使婢的。并且心理上,有时诚然不免讨厌革命党,听说他们都是很暴乱的,动辄就是手枪炸弹,横起眼睛不认人,然而亲故中当真有了一个革命党,却又暗以为幸,希望他们不带累我们而成了事,自己也就与有光荣,说不定将来还有一点好处。”
而对于吴鸿这样平庸又想出人头地的人来说:“世道要是不变,我只好回家当一辈子庄家老完事!就我一个人的出身设想,世道倒是大变了的好”。
如果我生活在那个时代,一开始或许也会选择立宪派。
总之,小说深刻展现了“暴风雨”来临前人心向背的社会背景及社会状况。
再者,小说将时代风云与人物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把时代的特征及变化渗透到整个故事情节中,通过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及平庸却不乏地方特色的故事情节,细致展现了成都社会风俗、观念的变化,难怪他的同学郭沫称之为中国的“左拉”。
此外,《暴风雨前》也是一本了解四川方言的不错读物,好多方言:默到、溜刷、地皮风、挺尸 、精叫唤、鸩得血骨淋珰、屁股嘴、苕果儿气等等,儿时是那么亲切熟悉,现在要不是在里面看到,估计都快忘记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暴风雨前》读后感_1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