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败局Ⅰ(修订版)》读后感1000字
对比《腾讯传》,《大败局》像一本历史书,记载了一个个真实存在过的商业帝国朝代的故事。
看他高楼起,看他宴宾客,看他楼塌了。作为一个85后,书中大多数企业和品牌都像一个个符号留在我童年中,只是千禧年后都好像蒸发一般消失在人们的视野,谁也不知道那些红极一时的企业去了哪里,当初的品牌帝国后来怎样。吴老师带我复盘了这些企业的全生命周期,留下些许思考。
书中落败的企业从起步到衰败大多没有熬过10年。在中国,能坚挺出现在视野中超过10年的企业寥寥,而百年企业更是凤毛麟角。对比日本比比皆是的几十年的公司,不禁让人思考,为何国内的公司遭遇这种“短命劫”,而书中一个个昔日辉煌帝国,很多在鼎盛时期因为奇葩原因就戛然而止,大有盛世帝王在一统天下后突然因为染痢疾卒后朝代覆灭的即视感。
统览全书,一个个败局无疑有几个共同点:速成,及其概念化,自身认识不足,好大喜功等等。
其实从他们的故事中可以发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真的可以算得上父辈口中满地黄金的年代。天时地利人和,给了创业者很多机会,消费者市场长期因计划经济的“节食”后的突然放开,让人们丧失理性的追捧自由购物的体验。败局书写者,趁着这股东风,迅速赚到第一桶金,便以为这就是成功的正确打开方式。
在错误的道路上立刻停下脚步才是正确的。
然而他们用加速快跑替代了停止和转向。
市场的不规范,竞争参照物本身的错误,舆论引导,消费者的狂热,国际壁垒的存在……随着时代车轮的前进一一逐步终结。而以此作为土壤的帝国们也丧钟也随之而鸣。本书首版距今已有十年,他们经历的十年,加上后来的十年,到现在还活着的出现在书中的企业大多都是小步稳健,试错调整,既重视市场又注重内部制度且善于运用资本管理的企业,也许很多同样失败的企业也具备成功者的要素,但不得不说,老祖宗所言的“天时”,“地利“,”人和”的确缺一不可,成败之差有时候缺的就是那点运气。
从商业读到人生也一样。不管身处什么状态,保持谦卑和敬畏和尊敬,对环境,对对手,对衣食父母,对未知的一切。也许我们真的应该秉持这样的心态——“我唯一知道的事情,就是自己的无知”,低调,奋进,不屈不挠。虽然对脑白金这个产品我依旧保持意见,但史玉柱,包括褚时健这类人,在我心中是值得敬佩之人,哪怕他们也布过惊世骇俗的大败局,可没到入殓的那天,成败谁又能说的算?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大败局Ⅰ(修订版)》读后感_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