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政界往事:大清是如何拿下天下的(终结版)》读后感1100字
李亚平从宋朝陈桥兵变一路写到了清朝的雍正而止,也即将走出了他自己的历史。之所以只写了清朝的前半段,估计是在“康乾盛世”不久后,由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启的一连串不堪回首的“近代史”是作者的笔触停留在“盛世”之初的主要原因吧?!
对学界盛赞的“康乾盛世”,作者李亚平是不以为然的。在肯定了康熙皇帝是中国历史上近三百多位皇帝中最勤政好学、可谓科学素养最高的一位皇帝的同时,亦提出了不少的质疑:
假如康熙皇帝能够在他所学的天文历算、数学、几何、园艺中,升华出一般规律,然后,以他巨大权力和威望,在全国大力鼓吹与提倡的话,说不定中国就会与同时代的欧洲一道步入科学昌明的时代了。可惜,这位科学素养很高的皇帝,终究没能超越他的时代。当时,以及直到后来很久很久,中国的读书人仍然认为,科学技术是旁门左道,是奇技淫巧,只有四书五经、孔孟之道才是终极真理,只有做官才是正道,是君子之道。遂使中国人在鸦片战争之后,饱尝了一百多年不懂科学的苦恼与耻辱,直到今天,还在苦苦追赶与挣扎!
假如说发生在清初早年的多次屠城时,康熙的年龄还小,不能归罪于康熙,那在康熙年间发生的11起文字狱并为后世雍正乾隆年间越演越烈的文字狱开创了先河,这又是一个怎样的“盛世”呢?
假如……
遗憾的是,“假如”对历史却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而围绕着仅仅在位十三年的雍正皇帝,却几乎流传着数不胜数的故事。这些故事差不多都有真实的历史事件作为背景,其表述出来的内容和形式,则又千差万别。甚至在同一件事情上,都会有完全不同的表达,其差距可以远到十万八千里。这在我国历史上,似乎还没有哪一个皇帝能够像雍正这样,成为这么多不同故事的主人公,并具有如此多姿多彩的面目。于是,上述一切,最终形成了在历史拐角处的——雍正悖论。但是,不管怎样,有意将雍正去掉是不公正的。因为,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没有雍正的努力,就不会有所谓的康乾盛世。
至于那位据说一辈子写过五万首诗词的乾隆皇帝,才真正是制造文字垃圾的高手,在他那洋洋洒洒、蔚为大观的御制诗文中,几乎没有一句是能够让人记住的人话。其除了炫耀权势富贵、显示滥情纨绔之外,至少在诗文方面,这位智商极高的乾隆皇帝,大体可以被看成是一个为老不尊的老花花公子。若非如此,他也没有本事在短短的几十年就把父、祖几代人留下的大好基业,糟蹋成鸦片战争之前的那副凄惨模样。
李亚平对乾隆只是轻轻一笔带过,但张宏杰的《饥饿的盛世:乾隆皇帝的得与失》一书倒从另外一个角度为此做了补充。
在即将迎来又一个伟大复兴的盛世前,学者倒是应该在显微镜下再好好审视一下历史上离我们最近的这次“康乾盛世”,假如还有所谓的“康乾盛世”这么一回事的话。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帝国政界往事:大清是如何拿下天下的(终结版)》读后感_1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