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每一种孤独都有陪伴》读后感_1300字

《每一种孤独都有陪伴》读后感1300字

如果说有什么书是我会反复阅读的,武志红的几本心理学书籍可以列入其中。另外还有斯科特.派克的《少有人走的路》,克里斯多福的《亲密关系》,和张德芬的身心灵四部曲。这些书我几乎隔一年会翻出来再读一遍,而每一次都会给我带来不同的感触。
武志红的这本《每一种孤独都有陪伴》不像《少有人走的路》那样有明确的主题和清晰的框架,它更像一本微博文集,每个章节都可以独立存在。虽然缺乏系统性和完善的理论框架,这本书还是带给我很多触动。武志红属于精神分析流派,他的理论是基于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加上克里希那穆提、托利和张德芬等人的身心灵理论。这让他的文字带有一种玄之又玄的神秘感,和一种直指人心的洞见。习惯阅读严肃书籍的读者可能会觉得他的文字太过\神经兮兮\,缺乏科学的实证精神。对于我而言,阅读他的文章更像跟一个有着丰富人生经历的朋友对话;从他列举的丰富事例中,我经常会看到身边朋友的影子,更多是自己的影子。阅读他的书帮我更好地理解我我为什么会这样做,会什么会那样感觉。他的书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所不了解的自己。要说这本书没有主题也有失公允。这本书最大的一个主题就是\小我\如何运用\投射和认同\的心理机制来实现自己的控制欲。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自恋,而最核心的自恋是这样一种渴望: \ 我将我想象中的世界投射到现实世界\。具体而言,就是我希望周围人能够按照我的想法来行动。投射性认同是控制欲的核心:即我将我的想法投射给你,并希望你认同我的投射,从而表现出我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所渴望的行为。如果精确地表达其逻辑,可以概括为一个简单的公式: 我做了A,你要做B,否则,你就会得到C。由此可见,自恋幻觉的实质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这样做其实是在压制对方的存在感,抹杀对方的意志。自恋幻觉最集中的表现是在亲子关系和情侣关系这两种亲密关系中。 在亲子关系中,父母常使用的逻辑是:我对你这么好(A),你必须听我的(B),否则你就不是好孩子(C)。同样,情侣关系中也可以看到类似的逻辑。要打破自恋幻觉,关键在于将注意力收回到自己身上,明白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并彻底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放下对别人的控制欲望。只有这样,我们才会真正尊重自己的生命,尊重自己的选择范围,懂得感激已拥有的一切,从而可以更深沉、更踏实地活在当下,活在真实的世界里。除了自恋幻觉,武志红还在这本书里讨论了自信与自卑、挫折商、成熟的宽容、痛苦情绪的来由等话题。当然,身心灵类书籍不要指望一次就完全明白。如果你是第一次接触心理类、自我成长类书籍,这本书里都很多内容可能会让你觉得不知所云、难以理解。没关系,不明白的地方跳过去就好,那些暂时不理解的内容,在你有了更丰富的人生经历之后,你自会产生共鸣。到那时,当你再读到这些内容,就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而豁然开朗只是阅读这类书籍的第一步。阅读这类书籍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把书中的方法在生活中运用起来。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比如身心灵类书籍中常常提及的\关照\,一个很简单的打破情绪链的方法,却要在很多次重复之后才能掌握。但是没关系,这个意识的种子一旦种下,耐心等待,总会有开花的那天。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每一种孤独都有陪伴》读后感_13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