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笔冢随录I:生事如转篷》读后感_700字

《笔冢随录I:生事如转篷》读后感700字

除了诗词和练笔成精,整个故事让我没有看下去的欲望,小伏笔拖沓浅显,大伏笔又像挖了个坑。人物出场铺垫太多,多到就像看过剧情去看电视剧,只想快进而看完这个第一部,真正的剧情好像还都没有展开,只是介绍了一部分人物(还没介绍清楚),就像一个大坑,然而我不想去跳更大的坑。

最喜欢的竟然是后记的一句话,哈哈哈哈嗝

有了创意,其实还远远不够,创意和成篇之间还有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

笔冢 亦作 笔塚 [bǐ zhǒng]书法家埋藏废笔的处所
永公住吴兴永欣寺,积年学书,后有秃笔头十瓮,每瓮皆数石。人来觅书,并请提额者如市,所居户限为之穿穴,乃用铁叶裹之,人谓“铁门限”。后取笔头瘗之,号为“退笔冢”。
出处:《国史补》

以此为题自然是写文人了,作者的想法于我还是有新鲜感的

文人没有武器,文人的武器就只有笔,于是顺理成章就想到了“炼笔成精”。不过这个点子并不新鲜,远有《后西游记》,近有《阴阳学堂》,都提及类似的创意。我所能做的,就是站在大人们的肩上,努力挖掘出一点新鲜东西,并尽量不让自己摔下去。

文人必然涉及文房四宝:砚、纸、墨、笔

文房四宝之中,砚乃文之镇,纸乃文之承,墨乃文之体,而笔却是文之神,因此位列四宝之首。

因而作者“练笔成精”,毛笔承载了丰富的中华文化,写这种文最重要的其实是文化底蕴。

看完才发觉这是第一部,目前文中主要涉及了“李白、谢道韫、司马相如、郭璞、江淹等”。当然最多篇幅出现的还是李太白的诗,毕竟主角光环嘛,按照笔冢的世界观,每一个写文的人理论上都是可以炼出笔来。

相信后续还会出来很多不同时期文人笔魂的相互切磋碰撞,而起现在主角还未拥有真正的巨大光环bug,但个人主观立场不会去继续看。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笔冢随录I:生事如转篷》读后感_7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