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版《胡雪岩全传》6》读后感1500字
读《红顶商人胡雪岩6》
2017-04-17 席大大
胡的事业大了,用人上也不太管,反而被人利用。典当行,本可以彻查,被人用美人计,胡就不再查了。钱庄,被上海档手利用资金,本可以收购西式制丝厂,策略指定了,却执行不下去,最后也不了了之。
但凡如此,离出问题不远了。
果然,左李斗争,让李鸿章下定决心,除掉胡雪岩。接下来,钱庄挤兑从上海开始,延伸到杭州、天津、北京,胡认为撑不住的时候,清算破产,把典当行也全部交出来,接受破产(当时没有有限责任这个说法)。
而当时,胡给这个3000两,送那个3000两。这些普通人认为的天文数字,对于胡来说,还都不算什么,要想东山再起,既有资本,也有资源,尽管没有大靠山,还是完全有可能的。当然,不用再做大生意了,小生意还是完全没有问题了。可胡的心沉沦了,年龄也到了,也不想再奋斗了。当然,我们可以不很恰当的举褚时健的例子来反驳他的心态,不过能72岁再重新开始的,又有几个人呢?
最后,写老朱家发家,知人知面不知心,看人还是要看本质。
整套《红顶商人》还是非常精彩的,主要因为:
1.通过高阳先生的描述,竟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无论是把捐官的历史从开朝(皇太极)开始,直到当时(道光),捐官占朝廷收入的比重从开始只为战争用,到后来的70%,朝廷全面腐败。这才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本质根源,也才有了胡雪岩们,王有龄们的商业和为官基础。
2.靠山论。开始胡雪岩找的是王有龄,从捐官做到浙江巡抚。后来找左宗棠,连年打仗,让胡雪岩变成“财神”,事业也到顶峰。但是,由于清政府的制度不完善,没有所谓的有限责任公司,而是你做的不行了,个人负全责。所以当左宗棠的政敌李鸿章打击胡雪岩事业的时候,胡一败涂地,革职抄家。高阳先生后记里说,政治稳定可以避免此类事情发生,我倒不这么看。什么年代都有政治斗争,也都要站队,当今社会仍然如此。
3.前几天看到一句话。穷人们想法是,我们都多少钱,就做多大事。富人们想法是,应该做点什么,如果做这个,还缺什么?然后想办法谢谢缺的东西。结合胡雪岩看,这句话确实实在。套用流行话,就是,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4.八个坛子七个盖,盖来盖去不穿帮,这就是做生意。胡雪岩这辈子成功就是这个套路,最后钱庄被挤兑直至破产也是这个套路的问题:胡没有留下足够的头寸来缓解紧张局面。君不见,李嘉诚收购和记黄埔,自己拿出了很多私房钱; 黄光裕,为了跟陈晓最后的开战,动用了家乡的“永不动用”资产。而这个永不动用资产,就是胡雪岩没有做的,也是最后失败的技术关键。
5.人才是关键。胡起家是看几个得力的人,败家也是几个不靠谱的人,接连被美人计、移花接木计击中。尤其是最后,指定好的政策由于自己一时的私念导致执行不下去,所以在李鸿章打击的时候不堪一击。打铁还需自身硬,面对涛涛大河,千里之堤,里面都是蚁穴,不溃堤才怪。
6.把清朝的政治斗争,尤其是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等人相互斗争写的蛮精彩!特别是曾国藩赶长毛(引用书中所说,无恶意)入粤,然后在粤委任自己官员。
7.可惜当时制度不健全,如果有成熟的公司法,钱庄倒闭了只是承担有限责任。丝行和典当行以及药行照样可以过得很舒服。
不过本书就成书来说,写的还不够好:中间有联系不起来的事情和情节。前三部都很连贯,到第四部中间少了很多。中间胡雪岩是怎么把典当行和药行做起来的,中间那些人后来是怎么样了,后文就没有了交代。第四部最后胡雪岩是怎么面对李鸿章的攻击盘活整盘棋而变成财神的?也没有交代。第六部最后,胡雪岩的解决到底如何?只是写到螺狮太太服药去世,就戛然而止,让人唏嘘之余,还是想知道胡雪岩最后怎么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高阳版《胡雪岩全传》6》读后感_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