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读后感3700字
评评《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
外国人写中国事,中国人翻译回来,自然变了许多味儿。
这本书写得很庞大,从字数来看,洋洋洒洒几十万,儒家、墨家、法家、阴阳家、道家和杂家等,以多见长,精髓也有,藏在局部地方,去粗取精,于我,则是最要紧之事。
主要著作:《易经》、《老子》、《庄子》、《荀子》、《尚书》、《孙子兵法》、《黄帝内经》等Ⅰ周代思想
(前1046年—前256年,西周、东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最后一个奴隶制王朝)
周文化,包含的各种典章制度、礼乐制度和思想道德规范,为中国几千年思想之源,同期对比,如西方古希腊思想。周代:文质、性情、礼乐、阴阳、形神、刚柔、动静、清浊、虚实等;中与和、隐与显、婉与辞、形与神、刚与柔、动与静的彼此统一。古希腊:以带有普遍性为其理想。参考《周代文艺思想概观》。
Ⅱ儒家
代表者孔孟荀。汉武帝后被启用发扬壮大。
阶级:奴隶主、地主(鲁国、邹国、赵国)
主要观点:仁、礼、为政以德、敬鬼神而远之;仁政、性本善、养浩然之气;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礼法并施。
仁,人与人,人与上下关系间而言;礼,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为政以德,德乃爱民,德教百姓;敬鬼神远之,疑神疑鬼,重人事,人本主义思想。制天命而用之: 自然界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人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造福人类。
儒家学派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中国传统社会的特征:农业社会的保守性和社会阶层流动的相对灵活性;儒家哲学的特征: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的二重性。
仁政是仁的继承和发展。战国时期百家集大成者是荀子,依据是提倡礼法并施。
Ⅲ道家
代表人老庄,奴隶主,所属楚宋国,道、辨证法、无为而治;齐物、逍遥、不相胜。
辨证法: 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比如高和下、有和无、前和后等,矛盾的双方还可以相互转换;齐物: 就是万物齐一,认为任何事物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没有区别 。逍遥: 对事物的变化采取一种旁观、超然的态度。
Ⅳ法家
代表人韩非子,代表地主阶级,倡集权、法治、变革。
韩非子的观点为什么被当时的统治者所推崇?
符合春秋战国时期由分裂走向统一、由奴隶社会迈向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趋势。
Ⅴ墨家
代表人墨子,代表地主阶级,倡兼爱、非攻、尚力、节用、节葬。
兼爱: 指没有差别的爱。
墨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成为显学的原因?后来又不被重视的原因?
显学的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小生产者队伍壮大;其主张符合广大任命的利益和要求。
不被重视的原因:小生产者没有取得统治地位;不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
知识点:
1、 墨子的“仁”与孔子的“仁”有什么差异?形成差异的原因?
差异:“爱”有无等次; 原因:两者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2、老子、孔子和韩非子的三种不同的社会发展观
老子:历史倒退,主张退回到小国寡民状态;
孔子:政治改良,历史发展是以沿袭为主的;
韩非子:历史向前发展,要趋势更新。
@作者眼中的古代为以上内容,下面将具体再说说我们的古代思想。
Ⅰ宋明理学
1、理学的含义:理学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体系。它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广义上的理学,其主要代表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2、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是“存天理、灭人欲”; 理是世界的本源;探究方法是 格物致知。
3、朱熹编纂《四书章句集注》, 元朝将它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明朝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4、陆王心学:世界的本源是心;陆九渊认为求理的方法是发明本心;王守仁的思想核心是致良知 。
5、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差异是求理的方式不同。程朱理学的方式是由外到内;陆王心学的方式是由内到外。
“理”:在自然界代表万事万物的根本,人类社会代表道德伦理,个人身上代表人性;
格物致知: 程朱理学求理的方法,通过接触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理”的体验,其目的是明“理”;
发明本心: 陆九渊心学求理的方法,进行内心的反省;
致良知: 人天生具有良知,要求克服私欲,回复本心就能成为圣贤。这就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发人们奋发立志;
存天理灭人欲: 天理”主要指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人欲主要指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实质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知识点:
1、佛教在中国广为流传,但始终没有取代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儒家思想不断改造完善,一直能适应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2、程朱理学被官方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整顿社会秩序,宣扬正统道德,巩固专制统治)
区别和联系:
1、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同: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承认“理”的存在,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都强调社会秩序的重要性,都否定物质的第一性,都强调天理与人欲的对立。两者的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异:一是世界的本原不同,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而陆王心学认为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二是认识事物的方法不同,程朱理学认为把握“理”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而陆王心学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的方法。
2、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区别:理学家讲求的“理”,作为万物的根源而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格物致知”要获得的是这一先验性存在并且亘古不变的“理”。而“实践出真知”要取得的是一种与实践并行并长的真理性知识,并不固定而是处于发展之中。 “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对我们有什么用啊?
1、格物致之对你今天的学习有什么启示?
刻苦钻研,注重实践,勤奋好学,善于观察等。
2、评价王守仁心学积极的一面
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反对束缚,肯定普通人生活欲求的正当性,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它的崛起,直接冲击了正统儒学的影响,对晚明思想界的发展起了一定的刺激作用。
3、评价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的意识;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不可取的一面: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③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④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⑤重礼轻法的观念等。
因此,宋明理学维系专制统治,扼杀人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但它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Ⅱ明清时期的儒学
1、李贽的主要观点:(1)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至论,反对迷信崇拜;(2)他提出“万物皆生于两”;(3)反对封建礼教,主张人有享受现实生活的权利 。其代表作品主要有《焚书》、《藏书》等。
两指阴阳。
2、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主要观点:
(1)反对君主专制,提倡人民为主;(2)反对重农抑商,提倡工商皆本;(3)反对空谈义理,提倡经世致用。黄宗羲的代表作品是《明夷待访录》;顾炎武的代表作品是《日知录 》和《天下郡国利病书》;“亡国”与“亡天下”是顾炎武提出的。
解析:
1、经世致用: 将学术研究和现实相结合;学应务实,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改革。
2、工商皆本: 与重农抑商相对,强调工商业与农业一样都是本业;
3、黄宗羲主张“是非决于学校”中学校的职能是培养人才、监督国家政治。
知识点
1、明清时期反封建民主思想产生的原因?
(1)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呈现出因循守旧、陈腐不化是的习气;(2)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冲击;(3)士大夫追求个性,寻求改革命社会的方案。
区别和联系:
1、李贽等四位思想家的共同主张:
①反传统、反权威、反教条 ②反封建专制
③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④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2、“亡国”与“亡天下”的差异
“亡国”,是改朝换代,是一个统治集团代替另一个统治集团;“亡天下”则是祖国民族和文化传统的沦亡,是关系到整个民族命运的大问题。
3、明清之际的君主专制批判思想与古代民本思想有什么异同?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共同:他们都认为人民是统治者治理国家的基础,是建设和保卫国家的基本力量,所以提倡当政者要重民、爱民、以民为本。
不同:明清的思想家通过总结历代兴亡的教训,对皇帝集权和君主专制提出了猛烈的抨击,主张限制君权,赋予民众言论自由和一定的政治权力。这是一种新兴的民主思想,是前代思想家所没认识到的。
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两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
想到了什么?
1、如何认识明清之际反封建专制民主思想
中国明清之际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是儒家思想在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等时代背景下的反应,其尚未突破儒家思想的框架,也没有提出资本主义性质的新政权方案;但是对以后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一定的影响。
2、分析经世致用的历史意义
其实事求是、博学考据的治学方法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而立足于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林则徐等人的开眼看世界)
金石之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读后感_3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