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中西文学与哲学宗教》读后感_2300字

《中西文学与哲学宗教》读后感2300字

就像看电视剧一样,有时候等不急,就先看结尾,再来慢慢品之。读这本书的心情,也一样。一开始看本书作者思维奔放像诗人,知识面非常丰富,还用了不少的“大名词”,旁征博引,似乎读了很多书。所以,就忍不住要先读书后面的章节,看其结论。只是没有想到,一读书后面的部分,似乎像出一身冷汗,头晕呀!更没有想到,还有如此为人师表的文人。当然,也许是读者之孤陋寡闻,少见多怪?
当然,作为一般非专业读者,不宜多说。尽管曾经还断断续续多次读本书。所以,这里只是记录特别是在“端午节”前后,读这本教科书,“三言二语”的体会。
一。非常吃惊发现,似乎作者在第九 章中。从所谓儒家学说观点,对屈原不缺讽刺挖苦之意?。例如,作者在其书中指出,“……屈原同以儒道为核心的中国文化的不同就表现在,他摈弃了这种灵活性,转而执著于自己所设定的信念:“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离骚》)“欲横奔而失路兮,坚志而不忍”;(《惜诵》)“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怀沙》)“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尘埃乎?”(《渔父》)儒道塑造的中国人,是以“小不忍则乱大谋”,“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大丈夫能屈能伸”,“好汉不吃眼前亏”为处世哲学的,其积极的一面是“以静制动”、“以退为进”、“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其消极的一面就是“好死不如赖活着”,“宁为太平犬,不为乱离人”,对真理和信念缺乏一种执著的精神,而屈原却反其道而行之,执著于自己的信念以死殉道,在被家国驱逐的时候他选择的不是隐身自乐,而是沉江自杀。 ……”。在历史上,这与所谓“灵活性,想不开”有关吗?它又有什么值得八卦的?
读到上面,如果用作者的大批判手法问:这种观点在近代历史上,难道不是并不陌生?可是历史上,他们那群人又是什么样的人?难道还需要作者此处来指点迷津?三闾大夫"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以清醒为美,以浊醉为丑,世人皆醉我独醒,屈原为了心中的政治理想,虽九死而不悔,汨罗江惊险的一跳,不是正好定格了他伟岸人格的永恒?毫无疑问,这也在历史上,人民因此祭奠这位端午节英雄主角?
二。作者在书后面部分,对于其同行业刘小枫教授在学术上的批评,很像文化大革命时期红卫兵大批评手法。似乎毫无任何学术价值及学术交流的精神。尽管这本书出的时间比较早,估计现在如果他们中,还都没有被腐败搞倒的话?读者似乎都可以大胆估计:刘小枫教授现在的学术成就或者名声,一定会远超过作者的藐视。当然,这里没有必要介入他们二人之间。但是,一叶知秋,任何中立客观的读者都可以看出不少相关内容。似乎想读文科研究生的,从本书应该知道如何选择导师。
三。作为宗教教科书当然不可避免的涉及世界特别是西方国家文明之根基圣经的看法。简言之,对于一个号称研究宗教学专家,在他在书中,还有的那些如此肤浅的问题时。其实,不夸张的说。西方哲学中的理性及思维逻辑性有目共睹。为什么历史上就没有人提出像作者列举的那些圣经中的问题?基督教教会中的那些似乎可没有什么文化的普通会员难道都不可以回答作者的问题?为什么这位砖家还可以如此洋洋得意,在那里得瑟?这其实难道不像是作者自己的迷惑?当然,更没有必要列举那些作者在书中一些断章取义,低级的诠释等等。
须不知,今天人类历史对于圣经的研究,不是早已经进入了云计算(ie, Software Logs 7) 阶段?其每一个字之希伯来或者希腊文语法,定义,来源,考古,历史,文化,神学研究不早都积累纪录在案?全世界包括中国神学院的研究生们不都还在前仆后继!西方的大学及众多神学院每年不都还在培养大批人才出现?历史上,法国百科全书派的狄德罗曾经宣称,理性时代之后,圣经被烧了,不再会有人读。可是有文件书籍记载,百年之后,他原来所在公寓成了圣经印刷所。
显然,作者自己书中也认识到:“西方文化中,从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一直到黑格尔,哲学不是神学便是准神学,换句话说,当哲学用来论神或者以神为本体建构其知识体系的时候,哲学就会变成神学”。所以,不难想到,对于不管是西方哲学还是中西文化比较研究,对于圣经研究之基要神学真理的基本了解是非常必须的。怪不得,北京大学汤一介教授生前呼吁要建立“诠释学”。作者先生似乎这方面更需要要补课?另外,2014出版的“论语遇上圣经”一书,非常值得读,它完全不像本书作者如此大侃离谱。例如,作者称:“耶稣狂热地自称弥赛亚而获得了大批信徒,“目的在于推翻罗马和赫罗德族在巴力斯坦的统治和建立一个人间‘天国’”,并且宣称要用暴力扫清通向“天国”的道路:“从施洗者约翰的时候到如今,天国总是用暴力取得的,并且强暴的人凭借力取得它。”。 显然,凡是读过圣经的任何人,难道不会怀疑他,是否真的认真读过圣经?更难相信作者的理解能力会有如此荒唐。另外,他在第八章中对于林语堂先生断章取义的描述也像是在搞笑?……。
简言之,因为作者的这种学问上“选择性盲视”之结果 ,令它更像是本“中西文化哲学比较学”方面的第一个带满了讽刺,苦毒与挖苦的“反面教材”?他书之整体的逻辑性,条理性和系统性也不敢恭维。当然,想到了最近一位书友的友好提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就算它是奇文共欣赏吧!感谢微信读书!
面对世界上各种文化信仰,经济利益,国家关系冲突过程,这个时代肯定需要有一大批比较客观,有开阔心胸的学者来学习面对,处理国家间不同思想文化冲突。可喜的是,新一代已经新陈代谢,脱颖而出。……微信现在也已经有不少参考资料。希望在发展的新时代,作者所取的那种忽悠,荒唐的学术交流不再有。健康的学术交流环境成为新常态。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中西文学与哲学宗教》读后感_23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