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全4册)》读后感2500字
隆庆六年,皇帝驾崩,十岁的万历皇帝朱翊钧继位。
张居正成为首辅,迎来了他人生的巅峰,从此开始了他励精图治的十年,也是他呕心沥血的十年,更是他忠心辅佐朱翊钧的十年。
张居正当上首辅,从胡椒苏木折俸开始,得罪了一大批的官僚和权贵。京察,考成法启用了一批能臣干吏,罢黜了一批政敌和蠹虫,也闲置了一批清流。子粒田收税和清丈田地得罪了豪强和权贵。这一切的一切,所有的万历新政,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国富民强。
十年过去,国库中,由当初连官员的俸禄都发不下来,没有一两银子,到存余一千多万两白银。而张居正则由一个壮年变成了一个耄耋老人,身子骨一天不如一天,最后带着无尽的遗憾溘然离世。
张居正离世不到一年,对他的清算就此展开,弄的家破人亡,自己还差点被开棺鞭尸。
对张居正的清算,许多人说是因万历新政得罪了太多的官员、豪强和权贵,是那些人对他的反扑、报复的结果。
其实那些人只是一个因素,但是最最重要的还是万历皇帝,他才是主要原因。在那个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年代,在那个伴君如伴虎的年代,如果不是朱翊钧自己要清算张居正。任凭再多的权贵、官员,再想要报复,只要万历不松口,那些报复从何谈起。最多的也可能是万历新政不再得以继续,他的同党们会被打击,他推行的新政可能会被诟病,但是绝对不会出现饿死一个孙子两个孙女,更是饿晕一片,更不会出现长子被逼自杀的情况。
中国人讲究死者为大,纵观历史,有哪一个坐到宰相位子,还是帝师的人,死后被如此对待。
唯有张居正,一代名相,生前是多么的显赫,死后是如此的凄凉。而清算他的却是他殚精竭虑辅佐的万历帝,还是他费尽心血教导的学生。
许多人评论朱翊钧清算张居正,理由是众说纷云。有说是因为李太后对张居正的青睐,引起朱翊钧的不满。有说是万历六年曲流馆事件,李太后欲废万历帝,张居正保下了朱翊钧,但是后面张居正替他草拟的《罪已诏》却是让他恨得咬牙切齿,却又无可奈何,只能把怨恨深埋于心。也有说张居正作为帝师,对朱翊钧过于严苛,使得反弹,所以死后被清算。
其实,这些只能是表面原因,是几个导火索事件,这些事件让两人之间存在间隙,确切的说是在朱翊钧心中埋下报复的种子。张居正活着的时候,朱翊钧从心里对张居正是有敬畏的,所以他对张居正貌似言听计从,其实只是不敢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表现出来而已。
另外他从心里害怕张居正、冯保和李太后这铁三角,他在这铁三角的阴影中十年,害怕一着不慎,走向万竭不复,既被废掉。
从这些表现来看,他的心智并不成熟,他没有明白自己的位置,一个皇帝哪是说废就废的事情,何况李太后可是亲妈,又不像武则天一样想自己当皇帝。李太后嘴上说废,其实那只是恨铁不成钢的一种表现,她只是希望儿子能走正道,不要被带歪了,能够成为一代明君。
所以说,张居正的死后被清算,主因在朱翊钧,而他有这样的行为。究其原因,这是心智不成熟,没有阅历,不懂生灵疾苦造成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一个十岁的孩子,还处于懵懂阶段,被推上了皇帝的宝座。从而开始接受的都是帝王教育,接受的都是治理国家,领导群臣等等这样的教育。只从书本上学,听老师讲,一个孩子能真正的理解多少。帝王是要为天下苍生的,可是苍生过的什么日子都不知道,如何治理。
从朱翊钧被一个小太监诓骗,用一百五十两银子买了一个仅值二十两银子的花瓶,白白被骗云一百三十两银子,还在那里沾沾自喜。随便赏宫中太监宫女,就是十两五两的赏,拿着内库的钱不当钱似的花,外面物价是什么,外面老白姓过的什么日子都不知道。随便被个宫女太监都能骗了,还说什么阅历,这是只图自己高兴。
一不随意就怀恨在心,就想着报复,就喜欢别人都顺着的自己。内库的钱不够花,就听太监的建议大肆开采铜矿。出了事情又害怕,张居正一劝就减少铜矿,这看似是听人劝,懂得采纳谏言,但是又何偿不是胆小怕事、没有主见的一种表现呢。
没钱就朝张居正伸手要,并且要的理直气壮,张居正不给,还能讨价还价,由二十万两变成十万两,这是什么行为,心智不成熟的表现吧。
一个在皇宫中长大的孩子,从来没有出过宫门,知道什么是民间疾苦。不能理解什么是民间疾苦,他就不能理解张居正为了国富民强而实施的一系列万历新政。他就不能理解张居正为实施新政,背后付出的什么,得罪人之后的下场是什么。
这一切他都不能理解,他所理解的就是,他被张居正这座大山压着,不能为所欲为,特别是经历了曲流馆事件之后,更是战战兢兢,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搬开这座大山,把自己受的气都报复回来。可以说,他的心里只有自己,没有天下,没有百姓。
所以,他报复起张居正来心安理得,完全没有想到民心、官心。在清算张成正的几个月里,官场一片混乱,各大衙门的官员都是在风声鹤唳惶惶不安中度过,这是一个明君圣主能做的事情吗?
一个为国殚精竭虑十年的首辅,一个为国开创新局面的首辅,一个受到万民景仰的首辅,一个兢兢业业辅佐皇帝十年的首辅,一个担任帝师十年的首辅,一个生前最受皇帝依赖的首辅,一个生前被皇帝全心信任的首辅,死后被皇帝无情的清算。
试想,如果你是一个在官场中的人,无论你是否与张居正对立,看到这种情况,会有何感想。帝王薄凉,伴君如伴虎,人走茶凉,还是会有一种狡兔死走狗烹的感觉。
看到这样的皇帝,会有第二个张居正敢出现吗?那些能臣干吏敢为了百姓不顾一切吗?
这样的后果,朱翊钧想到了吗?他唯一想到的是,换掉张居正的同党,可是他没有想到,那些人都是干事的官员。他能想到的是,张居正不用的人,我偏偏要用,张居正用的人,我偏偏不用。这是一个皇帝的作为吗?这是在赌气。
虽然张居正呕心沥血十年,开创明朝一段时间的辉煌,成就了一代明相。但是不幸的是,他遇到了一个薄情的帝王,遇到一个不合格的皇帝。遇到了一个心智还不成熟的皇帝,遇到了一个不知苍生为何物的皇帝,遇到了一个没有任何人生阅历的皇帝。
所以,他的悲剧是注定的,是那个君主制度造成的,是那个他费尽心血努力培养的帝王造成的。
人都说,你今生所受的苦都是还前世的债,如果真的有来生,张居正和朱翊钧会是何种关系呢?
2018-1-3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张居正(全4册)》读后感_2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