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与旧·长河(沈从文小说全集)》读后感1400字
《新与旧•长河》,19.7万字,阅读时长14小时
前段到黔南探视读书的外甥,一起待了周末的一两天,走了一两处黔东南的古寨古镇,不觉间就聊到了湘西。回来就忍不住要再看看沈从文的书。
沈从文的书,前几年读了四五本之后就不愿再读下去。应了老家农村的一句话:“看了西游记,忘了庄稼地”,太文学太美的东西占用的时间太多了,会耽误好多眼前功利的阅读。沈从文的文字太文学、太沉重,让人陷入对民国时期湘西山城淳朴的迷恋,还有传统和变革交织背景下对民族的忧患,以及对蚁褛小民的动荡和悲苦感情。正如人有太好的东西,总不愿意一下子消受完,想留待以后看书看乏的时候再看。没想一过就是两三年。
前几年读沈从文专题,作为延伸,又读了丁玲,除了他们的文字,还有他们的自传、传记。以及从《南渡北归》中对民国时期文人大家历史和恩怨的记载,对沈从文其人其事,及其人生的变迁轨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从沈从文个人生涯的变迁来看,解放前丁玲与他的交恶,其实反映出一心向党靠拢要“入世”的丁玲,与内里深谙大局变化看通世事没有积极向核心靠拢的沈从文,两条路线之间的实质性决裂。尤其以解放前后为标志,代表着沈从文向避世的转变,放弃了文学创作,从而专治历史和文物研究的彻底转化。那个选不好道路就会被要命的年代。即使如此,解放后的沈从文还是曾自杀未遂过。想来也是历史的无可逃避,谁让你的高峰、自由创作期大部分是在民国时期,你的经历和你的作品,在艺术上看这都是之后结晶的必须,但在革命的时代都成为原罪的把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沈从文在解放后的选择与杨绛先生有些相似。既然写东西太容易犯错误,所以他们分别选择了文物研究和翻译两个行当。那个大时代转换背景下无奈的一种选择罢。
择几处阅读中的感想:
一、之——《萧萧》:
沈从文的文字啊,真是不忍让人卒读,弥漫出的那种思乡,那种凄美,吊起的让人心悠然而又凄惶的情感呀:
“夏夜光景说来如做梦。坐到院心,挥摇蒲扇,看天上的星同屋角的萤,听南瓜棚上纺织娘子咯咯咯拖长声音纺车,禾花风翛翛吹到脸上,正是让人在自己方便中说笑话的时候。”
但他绝不只是在写过去没落的怀旧,而是在真实地记录陈旧与革新交际之间众生的痛苦的觉醒和苦难呵:
“乡下里日子也如世界上一般日子,时时不同。世界上人把日子糟塌,和萧萧一类人家把日子吝惜是同样的,各人皆有所得,各人皆为命定。”
被长工偷了的童养媳,可以沉潭,可以发卖。被萧萧的命运结局而揪起了心。各种结局都可能罢。而最后的结局,是乡民善良历史的又一次重复:
“这一天,萧萧抱了自己新生的月毛毛,却在屋前榆蜡树篱笆看热闹,同十年前抱丈夫一个样子。”
哎,是庆幸呢,还是悲哀呢。这样的结局其实更加令人沉重。这历史浪潮下无闻蚁褛大众的命运啊。
二、之——《山道中》:
刚从用脚步丈量了一些黔东南的土地和山水,此篇中写的竟然也是黔地的事情,三个退伍旧军人从云南步行一个多月,回三湘路上,经过贵阳之前发生的事情。那个时代的交通和社会动荡,让我们在与一日千里的当下对比中,依然体会到他们正感受到的危险和艰辛:
“死了的是个军官,因为有钱,有刀,不服抄掠,便被杀死了。地点是瓮谷的灵官庙前桥头上,出山猴子地方。县长准备去验尸,各处找轿夫找警备队。
三个人皆呆了。
当天仍然上了路,他们的家乡离那里还有二十天!”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新与旧·长河(沈从文小说全集)》读后感_1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