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诗传》读后感1300字
一开始,我是带着好奇加崇敬的心情翻开这本诗传,因为林徽因的名气实在太大,相伴而来的应该是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胡适、陆小曼、沈从文、张幼仪、凌叔华的华丽出场,可能是爱情、才情的缘由,又造成诸多悬而未决的奇案,所以世上的人对林褒贬不一,诱惑力也很大。以前虽也读过几本相关传记,很佩服林才女,但诗传算是第二次读(上一本是李商隐的诗传,没摸到门道,所以下面的话可能全是错的,提前向作者致歉啦,言者无罪吧)。
回到这本书,前三章,作者的笔触由细致向细腻突飞猛进,修辞效果也由含苞待放向万紫千红不断升腾,主人公也就跟着一步步地由人向神蜕变,仿佛一位仙子从洛水而来,既霞光万丈又一尘不染。我在阅读中且行且珍重。
第四章开始,大概到第十二章,我觉得作者抢戏了。第四章,我的眼里是林徽因,第五章,我的眼里是林徽因与徐志摩,第六章,我的眼里开始有了作者,后面到第十二章,作者已经成功占领了我的整个视网膜。换句话讲,第七章以后,我就开始全面研究作者了。作者啊,您是不是电视剧《大丈夫》中顾小俊他爸与《我的前半生》中罗子君他妈的总顾问?
也许是作者在“诗书礼易春秋”外加文艺复兴的环境中长大的,再加上她勤奋好学,情丝长度又超出常人,全世界的诗词都在她的掌控之下,信手拈来。什么大李杜小李杜,唐诗宋词元曲与汉赋,三瘦三变三毛与琼瑶,济慈雪莱拜伦泰戈尔,张口就来,不打折扣。
我觉得作者大脑每一个沟回与突触都连接着堆栈指针,各种起承转合没有不是诗不是词的,好唯美!一颦一笑就会牵出渡忘川奈何桥凤凰台牡丹亭什么的,打个喷嚏,都会掉一地“沧海月明珠有泪”“不思量自难忘”或者“应是绿肥红瘦”“无言独上西楼”,反正是怎么生情怎么来。哦,文中确实没有引用《清平调》和《长恨歌》,那是因为林徽因太瘦。没有引用《奥德赛》和《伊利亚特》,那是因为林徽因不会武功。
一般有诗情画意的人心中都驻着一位诗人,可作者心中应该驻着两个乐队,一个是管弦的,一个是交响的,所以作者能将人间的烟火演奏成天上的烟霞,若林大美女天上有之,定要讲,“大圣,够了,够了,天庭的众神都酒驾了”,所以,作者的语言不是鸡汤,这是鹿龟酒啊,醉了主角,醉了读者,也醉了自己。曾经,我一度怀疑作者是民国穿越过来的女子,奇艳诡异,与众不同,有作者华丽语言护体,我觉得我可以裸奔了。或有人讲,你站在湖边拿着此书咏叹试试吧!我可能不敢,我怕破坏湖中的食物链。
得了,又写了这么多题外话。写完之后,我开始唏嘘天气。咦!天怎么这么黑?
翻到第十三章……
轰隆!1937年,可恶的日本人的炸弹照亮了北平的天空,作者的语言开始有了血色,因为我在文字中嗅到泥土的气息,这是怎么说的?作者听到我前面的叨叨了吧?确实,林是人不是神,她热爱生活、心系苍生,她为人师表、敢于抗争,作者与她共同回血,她是做了切肾手术才强颜欢笑,在病痛中为新中国奉献了六年,而作者则是喝了醒酒汤,在清醒中为读者赶制了真实的笔墨,林是将眼泪留给诗,作者是把诗留给了眼泪,结果是,都很感人,自然而然的那种感人……正是这最后两章,让我将此书的评价由两星拉回三星。
致敬林徽因!更佩服作者过了头的文采!好在我们都不懂建筑……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林徽因诗传》读后感_1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