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读后感_1100字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读后感1100字

这本书是描写新中国成立前后时期,政权尚未稳固的中共组织进行土地改革期间,一个典型农村村庄土地改革过程的场景。看这本书,可以对中国当代史或革命史书籍中一句带过的土地改革到底是怎么个情况,以及这项措施为什么对促进中共取得政权所起到的巨大群众基础运动,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一、丁玲文字的特点,一如大部分女性作家的特点,很实。

通过大量人物活动,场景描写和心理描写,真实、完整地还原了那个时代一个样板村庄的历史场景。文字在作者笔下成功地成为运用自如的白描工具。

二、作者的立场还算相对客观。

以前一直错觉丁玲这类作家都是御用文人,所以总觉得这类作品不屑一看。但从本书中可以感觉到,虽然是站在积极角度,是部正剧,或者说喜剧,不过作者的立场还比较公允。

对于农民在利益和风险面前的鄙陋和短视,作者一点也没有讳饰。还有这个阶段中共组织的不健全,改革工作具体政策细节的缺失,人经验的缺乏,等等,在书中都只是如实客观地进行描写。像纪实,或者说是个纪录片。

三、几十年来共产化价值观之转化。

共产党获取政权的基础,在于取得底层民众的支持。而这种支持,是基于通过暴力将有产者的财富强制分配给无产者的。土改就是这样,分地主富农的田地、家产,甚至可以通过暴力斗死地主,夺取他们的性命。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六七十年后,当下的中国,无论是自由主义和民主思想者,甚至是执政者自身,都更加强调和鼓吹私有财产不可侵犯。但同时,我们一边能看到执政者也在通过政治工具对有原罪或违规者的严格追惩,只是手段和方式与建国前后有所不同。另一方面,是所谓的中产阶层和富裕阶层,出于各方面的不安全感,在想方设法琢磨通过各种方式移民或把财富转移出去,以免被“均贫富”,甚至被“革命”。

土地还是这片土地,政权还是这个政权,六七十年的变迁,价值观已大相径庭。

四、群体的威力

一开始面对打土豪分田地的号召时,农民们各种犹豫,等通过分田分地分钱分家具的利益调动措施明确下来后,要不是批斗会上官方的制止,马上就要把地主当场打死。

这就是煽动起来后的群体的力量。同一个行为,一旦转化为群体行为,就会爆发数量级的能量,以致超过可以控制的范围。这种群体性行为的逻辑,在类似《乌合之众》等专门的书籍中,会有更专门的研究。

从一个角度看,让人不得不再次对中共取得政权的必然性有所深刻理解。另外一个角度,在管理方面,对象或者是人民,或者是员工,或者是客户,能准确找到一种动员绝大部分人的那个规律并组织实施,是一个高明的管理哲学。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读后感_11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