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美妙的新世界》读后感_2000字

《美妙的新世界》读后感2000字

一边看着《美丽新世界》,脑海中浮现出《黑客帝国》(Matrix)电影:Matrix,庞大的机器系统,无所不在的控制人的思想和行为。为了更好的维持机器系统的稳定,Matrix 构建完美的虚拟世界来让人安分满足充当人体电池。
在《美丽新世界》,人们已经彻底抛弃家庭和自然分娩,以基因配置控制胚胎发育,睡眠教学加以洗脑,把人类按照预设的才智分成五个阶层,不同阶层承担不同的社会责任和享受不同的社会待遇。不同等级的人都深信其阶层的重要性,循规蹈矩的工作,下班享用免费毒品和性解放派对,人人都过着幸福满足的生活。除了极少数可能在胚胎孕育中出现意外而产生自我意思萌芽的人,或多或少怀疑着什么。
在书中,一些原住民居住在”新世界“以外的“保留地”,他们被称为“野蛮人”。保留地的野蛮人有音乐、舞蹈,有他们的上帝和信仰,还有“自由”。与此同时保留地肮脏丑陋,到处是垃圾灰尘、细菌皮肤病等贫困伴随的附属品。好了,问题来了:你想要没有自由的幸福呢?还是有自由的残酷现实?
在《黑客帝国》里面,一个每天冒着生命危险与强大的机器世界反抗了九年的战士,最后选择投降,回归机器母体的虚拟世界。他在虚拟世界的高档餐厅,吃在牛排,喝着美酒悠闲的说:“我知道这块牛排并不存在,我知道我把肉放进口里,母体(计算机终端)会告诉我的大脑:这块牛排既多汁又美味.....九年苦日子啊,你知道我学到了什么?(一边品尝美味)无知既幸福!(Ignorance is bliss. )“ 当一个人的主体意识认为自己是幸福的时候,哪怕是虚拟现实,那么这种虚拟现实到底可不可取?而活在现实世界的人,如果一直承受贫困痛苦潦倒,那么他们又在追求什么?这些追求是否又有意义?而生命的意义又是什么?
“野蛮人“约翰的妈妈琳达,来自“新世界”却因为意外而滞留“保留地”二十多年,在保留地生了约翰。她不但从未在保留地感受过“自由”的幸福,而且无比的厌恶保留地,怀念新世界。后来琳达回到新世界,完全沉溺于毒品,再也不愿意从虚拟的幸福世界回归现实。具有戏剧性的一个对比,在保留区自由成长的约翰,熟读莎士比亚,通过苦行和鞭刑来清除“罪孽”,保持圣洁。
书中约翰向新世界总统提出要求:“我不需要舒服。我需要上帝,需要真正的危险,需要自由,需要善,需要恶。”“实际上你要求的是受苦受难的权利。”“那好,我现在就要求受苦受难的权利。” 约翰像不像被宗教和文学作品洗脑了呢? 也许区别在于,一种没有选择权,一种看起来是自主选择的结果吧。
虽然新世界人们的“幸福”属于基因设定和被洗脑的结果,却也是个体的真实感受,你很难说他们的“幸福”就不是真正的幸福,而你自由选择的苦难才是真正的“幸福”。“幸福”和“自由”,孰轻孰重,在不祸害他人的前提下,更多的取决于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没有标准的答案,也许才是答案。
这本1932年的书,似乎有着惊人的预见性。现在新闻泛娱乐化,各种娱乐消遣方式极大丰富了我们的空闲生活,传统的经典文学逐渐式微,电影电视越来越简单粗放.......最近美国加拿大都陆陆续续宣布大麻合法化,新世界里面的soma (毒品)度假是不是已经部分实现?
书中新世界总统和约翰的一些对话,提供了新世界(乌托邦)设定的某些合理性,我觉得值得思考:
“如果已经可以没有苦难,为什么需要理解悲剧?如果思考会带来痛苦,为什么要让他们知道?如果科学发展会危害公众,为什么要追求真理?“
“没有钢就造不出汽车,同理,没有社会动荡就写不出悲剧。我们的社会安逸稳定,民众幸福,他们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不该得到的东西从不会奢求;他们富裕而安全,没有疾病烦恼,从不畏惧死亡;他们满心喜悦,感受不到激情和衰老;他们无需为父母忧愁,没有妻子、儿女和情人,不会产生强烈的感情。一旦接受了条件设置,就不会超越设定的条件行动。”
“当然可怕。与苦难所得到的补偿相比,现实的幸福显得格外肮脏;稳定远没有动乱那样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心满意足的生活不具备与灾难做斗争那种惊心动魄的魅力,也不像与诱惑决斗或是推翻激情和怀疑那样栩栩如生。幸福从来就不是伟大的。”
“纯粹的科学发现具有潜在的颠覆性,有时,甚至得把科学看待为敌人。是的,即使是如此有用的科学。”
“这是为保证稳定而付出的另一个代价。不光是艺术,科学也跟幸福相悖。科学具有危险性,我们必须提防它,给它拴上锁链,戴上口络。”
“幸福是个难伺候的主人,特别是别人的幸福。如果人们没有被设置为毫无疑问地接受幸福,那么幸福远远比真理更难伺候。”
“当时,知识是最高尚的品德,真理拥有无上的价值;其他一切都处于次要和附属地位。但观念在慢慢地改变,我主弗德做了很大的努力,将对真理和美丽的追求转变到舒适和幸福。大规模的生产需要这种转变。不同于真和美,众人的幸福是社会齿轮稳定转动的唯一保证。况且,只要群众掌握了政权,幸福就会是最重要的,而非真理和美丽。”
整个社会文明的发展,感觉会越来越远离《1984》,却会越来越接近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美妙的新世界》读后感_20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