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公司:产权、激励与治理》读后感1000字
一、经济学基本概念
帕累托改进,就意味着改革中没有任何人受损害而至少有一部分人得到好处。现实的改革要做到没有任何人受到损害是不可能的,但改革至少应该是一个卡尔多-希克斯改进,也就是受益者所得要大于受害者所失。
科斯定理第一层:当存在外部性即个人利益和社会有冲突的时候,让利益冲突的两方讨价还价能达到社会最优,而不必诉诸政府管制和征税。政府需要做的只是保护产权,明确产权属于哪一方。
科斯定理第二层:如果交易费用不为零,产权如何界定将影响资源的配置效率。
影响交易成本 有两个因素很重要:一个是交易者的数量;另一个是信息不对称。
所有由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委托-代理问题。
制造还是购买 企业必须在市场交易成本与内部代理成本之间权衡。
市场经济的有效性以私有产权制度和公平竞争为前提。在国有企业主导经济的情况下,无公平竞争可言。一是国有经济一定存在进入过度和兼并不足;二是在政府允许国企之间“自由竞争”的情况下,一定会出现恶性竞争。
二、公司治理模式
公司治理结构,狭义地讲,是指有关公司董事会的功能、结构、股东的权利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广义地讲,是指有关公司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所谓剩余控制权,是指合约中无法事前规定的、对企业资产和经济活动的指挥权。
让企业家成为所有者是将其行为后果内部化进而激励其努力工作的最重要手段。
公司制度设计中,首要的是企业所有权安排,即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配置,公司的股权结构等是其中的重要内容;第二是法律制度,主要是法律上的诚信责任;第三是市场竞争和信誉制度;第四是经理人的薪酬制度。
法人资格导致了所有权分离,将所有权分化为两个层次:股东集体拥有对公司的剩余索取权和最终控制权;“公司”对其名下的财产拥有“所有权”。前者是原生性的,后者是派生性的,公司的法人财产权来自于当事人的授权。
公司治理有两个基本功能:一是选拔具有企业家素质的人领导企业;二是激励和监督企业领导人更好地创造价值。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办法保证经营权控制在真正的企业家手里。
让企业家成为所有者是将其行为后果内部化进而激励其努力工作的最重要手段。
利益相关者模式无法解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加总问题和经理人对自己行为的负责问题。企业价值易于衡量性的必要条件和股东作为所有者承担企业风险的充分条件共同决定了股东价值最大化成为公司治理的效率标准。
未完待续。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理解公司:产权、激励与治理》读后感_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