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别》读后感1000字
读完止庵的《惜别》。《惜别》是止庵于母亲故世三年后沉淀而成的生死体悟,它是止庵最私密也最承载个人情感的一部作品。《惜别》是一本写母亲的书,但不是通过怀念母亲的过往,呈现母亲一生经历与个性的书。《惜别》是一本通过写母亲的离世而抒情的书。《惜别》写的不是痛惜母亲离去这件事,而是记下与母亲“别离况味”,并由个别的“别离况味”生发开去,用种种与离别相关的素材,烘托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惜别情境”。而后再表达别离的不可避免,与惜别必然的枉然。最后从这种枉然中,抒发关于人生遗憾的无限感慨。
六部分基本主题可以分为间杂而行的两条线索,一是梳理了生死观念,这其实也止庵以往作品中类似思想的延生,二是止庵母亲的生活,引用了不少书信以及日记。《惜别》又有两部分内容:一是母亲生前最后二十多年的普通生活,那是一种内容丰富、趣味盎然的生活,既平凡又精致:做菜、养花、编织、看书、看电影,等等。母亲这种富有魅力的普通生活因为她的死亡而中断,不复存在。作者觉得不记录下来就真的烟消云散了。人们往往在死亡的观照下,才能更深切体会到生活的意味。从这一点出发,作者对生死有很多感悟、思考,这是第二个内容。从前一个内容来说,这部分的作者应该是母亲,但她那种普通生活的意义要由现在的作者体会出来,要放在自己对生死的感悟和思考的框架里才能显示出来。
《惜别》一书中标题多为“存在与不存在”“曾经存在”“不存在之后的存在”,而止庵坦言自己的生死观是中国固有的:生是存在,死是不存在,而且连曾经的存在都不复存在。不存在后留给后人的更多是惋惜之情。止庵谈母亲晚年活的很精致,读读书、看看碟、喝喝下午茶,过着普通但很充实的生活。甚至在后来的信中,母亲都表达出要过得更好的愿望。
《惜别》里,止庵探究“存在”、“不存在”、“曾经存在”、“不存在之后的存在”,在我看来,其核心是“在”,我们都行走于从“在”到“不在”的路途上。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说的是天地不具情感,无所偏私。死者长已矣,天地照常运转,唯因我们在,才有思念、记忆和作为,才有“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才有向死而生。
“父亲去世,我的人生第一幕结束了;母亲去世,我的人生第二幕结束了;那么现在是第三幕,也就是最后一幕了。”想来,是否该问出父母的愿望清单,一一去实现,哪怕仅仅是为了让自己心安也好。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惜别》读后感_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