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博士论文:黑格尔辩证法和哲学一般的批判》读后感1200字
按两部分说吧,一部分涉及到马克思写这篇论文时运用的方法,另一部分是对马克思无神论的一点不成熟小意见。对于马克思具体的哲学观点就跳过吧,我自己没搞懂他在讲什么。
这两天一直在读柳立言先生一篇有关分析历史材料以及从材料中发现问题的论文。个人觉得很实用但是很无聊,因为按照“5w1h”画表格、拆分大中小问题是非常琐碎的工作,自己对技术化的学习方法本身兴趣不大。相对而言,马克思的这篇论文给我的启发比较多。1.做学问不能“人云亦云”(这个虽然老生常谈,但做起来真的很难)。这体现在作者反对西塞罗等人所认为的“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是对德谟克利特的观点的简单剽窃”。作者认为不能仅就伊提出的“虚空”和德提出的“原子”是相同的就直接将二者等同起来。实际上他们彼此正相反对。2.对问题的分析要在历史中加以纵深。作者指出该文的写作目的是要“找寻亚里士多德以后的哲学体系,即伊壁鸠鲁主义、斯多葛主义、怀疑主义与古代希腊哲学的联系”。在此基础上还要深入探讨“伊壁鸠鲁主义是否是希腊化时代罗马文明的独特产物”。显然作者是要把对伊壁鸠鲁哲学的分析放置到希腊化时代以前哲学的历史中加以考察,而不仅仅是做逻辑的推演。大体上来说,逻辑的推演是不接地气的,历史能让理论变得厚重。马克思讲,所有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产物。这种总结掩盖了自己的时代是自己历史累积的结果。总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那是不是忘了,一切当代史都不能摆脱过去的左右。所以,谁鸡谁蛋?3.马克思对二者的自然哲学差异的的阐述,按照“从普遍的相同中找细节差异,然后就细节差异指出他们在大轮廓方面的差别”的思路进行。作者剥茧抽丝,指出了三个差别:一则两人在“人的认识的真理性和确定性”方面观点相对,一方认为“感性世界是主观现象”,另一方认为“感性世界是客观现象”;二则二人对“科学的确定性和科学对象的真理性”的认识不同。一方主张经验的观察,另一方刚好轻视实证的科学;三则二人在“反思的形式”上也有差异。一方把必然性看做现实世界的反思形式,另一方则注重偶然性。具体到我最近写论文的感触,可能只读某一个地区的方志不太够,还需要再选一个地区比较着来读,不知道会不会有新发现。
黑格尔不是一个无神论者,他解读历史的目的是为了证明上帝的存在,所以马克思批判他。马克思认为“对不同地区宗教差异的研究能破除有神论”。我觉得这个思路要接受两个方面的质问:1.宗教和神能不能等同视之。一切的宗教是人造的能不能等同于一切的神都是人造的。总说世界的本原是物质,那物质从何而来?2.认为这一思路对,首先要承认“神是独一的”。那凭什么神不能是多的?最近读宋代地方志中有关“祀志”的记载,发现即便民间造神运动很鼎盛,但祠祀必然要满足“祈而有应”的标准。无神论者把“有应”解释为“偶然”“巧合”“臆想的联系”。这个算是科学的论证呢,还是仅仅只是个似是而非的话语?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马克思博士论文:黑格尔辩证法和哲学一般的批判》读后感_1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