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哲学史讲演录(4卷)》读后感_1500字

《哲学史讲演录(4卷)》读后感1500字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一)》

此卷主要讲古代哲学,内容涉及古希腊,印度和中国。就中国古代哲学而言,黑格尔对老子评价较高,而对孔子评价较低。甚至将孔子排除了哲学家之列,把孔子学说描述为一种普遍而又普通意义上的一种社会道德学说。

老子的道家思想思辨色彩浓厚,《道德经》一书虽极其短小,却有着从现象层面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到抽象层面如“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的精微描述。如此从现象到抽象的有机而系统的融合统一,进而形成从微观的“德”到宏观的“道”的庞大思辨哲学模型,在人类早期古代的思想家中是异常少见的。因此,老子受到包括黑格尔在内的西方哲学家推崇并不奇怪。

按照书中黑格尔对孔子的描述,大抵在孔子在黑格尔的印象中更像是一个社会学家。为社会群体的生存拟定规则,同时对个体如何融入群体设定目标和方向,以及模糊的进取途径。在黑格尔看来,孔子的许多言论甚至难免是粗俗可鄙的。因此,各个民族许多普通思想家都能想象得到,甚至有些描述有可能远比孔子更加高明和深刻。

从世俗道德规则的应用层面而言,黑格尔对于孔子的看法很有可能是正确的。我们看到,以记载孔子思想为主要内容的《论语》一书,主要充斥着的是世俗意义上的道德劝告和老生常谈,而非学术意义上的思想系统描述。如开篇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与其说是思想描述,不如说是诗情弥漫的生活感叹。又如“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非但不是思想描述,实则更像一种社会谴责。再如“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则完全是一种道德劝告。

而恰恰是这些篇章,正是孔子思想的传世之言的最多也是主要部分。这类大量的以生活感叹,社会谴责和道德劝告为主要内容的言论占据了《论语》一书整个部分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当然,余下的百分之十部分,其中不乏深沉的思想感悟,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儒家的统治哲学体系,自孔子始,再经孟子,荀子,至董仲舒《春秋繁露》一书成形,才真正完成了系统的建设任务。而后,便正是进入了儒家大时代,长达一千多年儒教思想应用期。中间又经过理学,心学的再创造,至康有为的《大同书》止,中国传统儒学实际上完成终结。

此后是所谓新儒学的建设和复兴期。然而无论如何努力,中国近现代的思想家们,始终难以在儒学的废墟上得以完整建立一套真正的哲学系统。这实际上跟儒学的思想繁荣时代有关,儒学主要为封建帝王统治阶层服务,属于发达的农业文明,在以电脑飞机为代表工业文明时代,为耕牛和马车服务的落后思想体系是很难插上手的。

事实上,孔子真正发现了社会管理制度的秘密,这就是其思想中充满浓厚“礼仪”要求的原因。因为,“礼仪”就是一套完整的社会管理制度。以礼仪的要求为标准,从帝王至普通草民,所有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应守的位置。这就仿佛一个现代工厂,从厂长到员工到后勤人员,都可以在《厂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然后以此为坐标,去从事生产任务。当然,每个人也都上升的可能,有一套科考的晋升通道。然而可以走通这条路的人,却真真实实是少之又少。更大意义上,这条通道更像是一种安慰,而非一种出路。

那么,儒学既然作为一种制度,的确很难精确说它是一种哲学。即便这种制度中不乏偶然闪耀的哲学火花,也并不能改变它作为一种应用工具的本质。比如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法制规则自然不是哲学,指导法规建设的思想系统才是哲学,这个思想系统创立者是马克思,它被称为“共产主义”。

2017-4-8于贵阳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哲学史讲演录(4卷)》读后感_15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