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与人生》读后感1700字
之前就久仰梁先生大名而迟迟不得拜读其作,一方面是觉得哲学深不可测,读来云里雾里,一方面是懒惰成性,一拖再拖。如今真正读了梁先生的《人心与人生》,才明白自己在知识上所知甚少,在性情上也不及先生分毫。
光是看这本书,就知道梁先生这样的大家拥有独一无二的气质:坚韧,周密,热忱……我印象最深的应该是书中常常提及的“读者看了便知,读者可自行参阅……”仿佛就是在和真人对话,探讨。最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非常详尽,有晦涩的还做了标注,实在是用心良苦。
朱伯昆曾说:“‘文革’后期,我在冯友兰教授家中,看到《人心与人生》一书的稿本,送给冯友兰先生审阅,征求意见。稿本用毛笔写的,蝇头小楷,字字工整。其时梁先生已年过八旬,此事对我感触很深,他以如此之高龄,亲自动手,抄写稿本,并征求同行的意见,充分体现了其认真和谦虚谨慎的学风以及不畏艰险,追求真理的高贵品质。”
是呀,见微知著,这也是我始终怀着敬畏去读《人心与人生》的原因。
开篇作者之言此书是有助于人类之认识自己,同时介绍古代东方学术于今日之知识界。在我看来,全书就是围绕着“人的本质”展开的,从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三个方面阐述,同时重点提出人心的概念,身心之关系。
第一,人与物的关系,梁老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两层,一层是顺应自然,一层是改造自然。顺应自然的境界就是“廓然大公,物来顺应”,意思是君子的学识中,没有比宽泛公允,顺应自然更重要的。格物致知,豁然贯通最后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这就是现代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了吧!改造自然是从马克思的观点来看的,“自然界是人的非有机的躯体”,人类不断在发展,自然界也是跟着变化的。第二,人与人之间是依赖社会而存在的,人不可能脱离群体而独自生活,因此,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离不开社会。人的形成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社会是人和个体之间的中介。再者,社会的礼俗和制度又是为人而设立的,应于人生需要而来。第三,人自身的关系即人自身的性情,气质,习惯。这些都是人生而不同,心与心之间有所异的原因。
那什么是人心呢?
梁老认为,人心分两面,对外有所感受而有所施为,对内维持机体日夜运转。人心有三个特点: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主动性说的是生命本性就是莫知其所以然的无止境的向上奋进,不断翻新,从马克思的观点来解释,就是主观能动性;灵活性就是生命不受制于物而恒制胜乎物的表现,主动性是有赖于灵活性的;人类能够在自然界打下意志的印记,就是由于人类意识明强的计划性行动。
人区别于动物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人类会思考,不受本能压制。多亏了梁先生的观点,这才在若干年后成了人尽皆知的常识。
当然,人心是无时无刻都在发展变化的。梁老认为,人心有三个层次,本能最基本,其次是理智,进而是理性。我非常赞同,我认为动物性就是本能,人类已经克服,理智就是利己主义,是现代的人们为了追寻利益的一种投机的做法。理性基于理智,加上人的情感,能因为情感而控制的,就是高尚的。
说到身心的关系,梁老说,“身脑原为一体,脑不过是身的一部分,因为生命活动所资借的物质条件”,“人类生命活动能力之高强莫比,全恃乎其意识作用”,“人身——人脑只是给人心(生命)开豁出道路来,容得它更当便的发挥透露其生命本性。”
梁先生最有争议的地方就是他对于未来世界格局的预测,资本主义终将落寞,社会主义会崛起,东方文化将要引领世界,在现在看来,还没有实现,资本主义依然还有它存在的优势。
1942年,经历了香港战事的生死劫难后,梁漱溟在给儿子的信中写道:“……《人心与人生》等三本书要写成,我乃可以死得;现在则不能死。我若死,天地将为之变色,历史将为之改辙,那是不可想象的,万不会有的事!”此时年过半百的梁先生依然踌躇满志,心中一腔热血。
1980年,梁老说,“我写的书,特别是最大的一本书,最重要的一本书叫做《人心与人生》”。耗时四十年,梁老用了半辈子,为人学作出重大贡献,为后代留下了及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朱伯昆认为梁老是“中国当代人学的开拓者”,也是有据可依的。
今天,梁老的书仍然给予了我很大的启发。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人心与人生》读后感_1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