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流浪地球」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

流浪地球

作者:刘慈欣

50亿年的壮丽生涯已成为飘逝的梦幻,太阳死了。幸运的是,还有人活着。地球航出了冥王星轨道,航出了太阳系,在寒冷广漠的外太空继续着它孤独的航程。地球在航行2400年后到达比邻星,再过100年时间,它将泊入这颗恒星的轨道,成为它的一颗卫星。

「流浪地球」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1)篇

其实,电影和书的感觉,还是挺不一样的。看电影的时候,有几个点,着实被震撼到:1. 流浪地球:对这方面的概念不多,排除可能性和合理性的考虑,总觉得,只有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才会想着带着地球去流浪吧。2. 饱和式救援:电影给了我一种揪心的紧张感,虽然知道最后结果会是好的,但是在那样的恶劣环境下关于地球生死存亡的救援,还是让我莫名紧张,直到听到了这个词,觉得,稳了,没毛病。3. 放弃和抉择:其实电影里涉及到的几次关于生死的选择,突然感受到了自己的冷漠、理智和无知。套路和所谓的常识告诉我,这样浩大而漫长的流浪,生命如蝼蚁,牺牲是最普通不过的事,而牺牲的那些人会有一个叫做英雄的荣誉勋章。但是为什么,在提前预知了谁是英雄的情况下,会觉得英雄的牺牲是平凡的,而平凡的牺牲才是英雄的呢。突然意识到,在知道主角是谁的情况下,很多东西,就已经被预设了,英雄该怎样会怎样。我们似乎都在等待他牺牲的那一刻然后说,嗯,是了,然后大家都在讨论那些来自平凡人的感动,那些突然冲入你视线的惊喜,而所谓的英雄似乎只剩下这样一个头衔。只希望现实生活中不要这样吧,大家都是平凡人,因做了某些事而独特。独特过后,依旧是平凡人,下一次再做什么,依旧从平凡的那个起点去看待好了,不是牺牲一次过后,牺牲就成了他应该做的事情,可以嘛…看过电影后回过头看的书,心绪突然就平静了。1. 木星没有成为危机,这样浩大的计划,怎么会没有精密的计算没有预防保护措施呢。2. 人类在这样漫长的过程中,是怎样绝望而又充满希望的在活着啊。而在生死面前,金钱、地位、爱情、甚至是亲情,是人们没有时间考虑的东西,阳光、星空、大海、日夜、四季,是人们不曾感受过的东西,但未来的某一代,总还会好的。3. 地球派和飞船派,小说给了我一个我能接受为合理的解释,但我依旧想把它归为作者的家国情怀。毕竟,科幻小说,想象得到即可接受为合理。真给我扯一通飞船论,大概也是能被我认为是合理的。4. 信念和坚持。这样漫长的过程,要一直保持理智是不可能的。那5000人在投降,在因为自己坚守的真理而被唾骂杀害的时候,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正义从不会缺席,但会迟到,只是,迟到的正义,又能如何呢…地球啊,我的流浪地球…希望你不需要流浪,也希望,若真的有那样的一天,可以和你,一起流浪…

「流浪地球」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2)篇

关于死亡

许巍早年有一首歌叫做《两天》,里面的歌词是,“我只有两天,一天用来出生,一天用来死亡;我只有两天,一天用来希望,一天用来绝望。”这大概是我听到过的最难过的歌词。同样,如果没有星空,如果没有春去秋来,没有夏虫和冬雪,这个世界得有多孤独,得有多绝望。

我没见过黑夜,我没见过星星,我没见过春天、秋天和冬天。

科技的进步发达,也没能精确的把控住具体的“刹车时间”,误差在所难免。宇宙的深邃未知以及对于死亡的恐惧,如岩浆包裹着人类。

当死亡的威胁与逃生的欲望迫在眉睫的时候,其他的一切都变得不重要了,想到逃逸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以及心理活动,这一段描写内容就很容易让人理解了。

学校教育都集中在理工科上,艺术和哲学之类的教育已压缩到最少,人类没有这份闲心了。关于重生

此岸生死,彼岸涅槃。

绝望让人恐慌,拥有希望的人才是高贵的人。蜉蝣于天地,沧海之一粟,人们在广阔的时间和空间中也许一点痕迹也没有留下,也看不到地球的前世来生。宇宙间的极简法则,漂泊中的孤寂星海,一生都不得亲见。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人类社会的发展滚滚向前,不会为谁停下片刻。

逃亡在继续,流浪在继续。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流浪地球」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