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无处告别》读后感_1000字

《无处告别》读后感1000字

陈染细腻深刻的笔调着实让人惊艳。书中不同小说的女主大抵有个相似的形象,敏感忧虑又孤独傲慢女性知识分子,也许这有作者她自己的影子,大概也只有这样的女人能成为她笔下现代女性的发声者,道出她们的异想和孤独,在世界中生存的状态。
《为往事干杯》中的消濛似乎除了浪漫和忧郁便别无其它,其它日常行为一概剥离。她有带有悲剧的经历,在优美的文字筑成的围墙中,对着自己的心灵和肉体的孤独顾影自怜,因而产生了更多的悲剧,便生出更多伤感的美,于是她与现实隔离,被困在了往事里。那里有她实现和未实现的欲望。
《无处告别》中的黛二则多了些对生活的苦闷挣扎,她渴望不再孤独,她想证明自己的价值,但永远都只当了懦弱的逃亡者。期望着逃亡与告别能让自己重获自由,也能带来新的开始,能通向新的归宿。但每一次的结果都是被打回原形,重新回到起点,达到了更孤立无援的境地。这样往复,她才终于意识到自己唯一的出路就是慢慢地走向崩溃,直到自我毁灭,无处告别。
而作者对男性心理的描摹就显得片面且单一了,也许是有意为之,他们的存在多是作为实体化了的外界对于女人的欲望,情欲,支配欲,征服欲诸如此类,抛却与女人相关联的部分,他们就不剩什么了。只是女人们探索自我,顿悟生命中的配角。像是《时间不逝,圆圈不圆》的林子梵,他对欲望的坦白和辩解,显得可笑无聊。不过对于后面文章的女权的讨论,倒是一个有趣的呼应。
由此反观她作品里女人之间的关系就复杂饱满得多,好像只有同性之间心灵上才能有真正联系。
《另一只耳朵的敲击声》中延续了黛二的故事,将重心放在了她与母亲,她与伊堕人的关系上。她与母亲兜兜转转的斗争中却发现二人在本质上还是如此地相似,相互爱着却也憎恨着,关系却要用害怕失去带来的负罪感心理来维持平衡。黛二与伊堕人则更像同一个人,同样的强大孤独,心灵血脉相通,似乎这就是最终的答案了。然而她最后又逃离了,逃离了沉重不堪的母爱,又一次地成为了逃亡者,决定要为了自由,坚守自己的孤独。
《破开》中这种女性之间的关系更加彻底了,黛二和殒楠的交流与思考,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她们试图寻找孤独的原因,讨论女权,讨论信仰,讨论现代的人和过去的人,性别已经不再重要,之前每一个男人开始变得有了意义。这本书也在她们最后的阳光下的告白中达到高潮。
陈染这本《无处告别》像是一条不长不短的旅程,一路上多变的风景,无数荒诞的梦,读罢畅快淋漓。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无处告别》读后感_10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