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木》读后感1800字
这部作品先后获得了第七届《十月》文学奖和第二届老舍文学奖,后来被改编成了电影《盲井》,这部电影获得了柏林第53届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银熊奖,随后又在多国陆续获得了20多个奖项,被电影界人称为“最好的电影”。
这部电影的结尾和小说是不同的,电影收尾处,孩子说了假话,得到了两万元赔偿。看到电影的结局,我不由觉得这才是公正合理的,这是孩子理应得到的补偿,是他已逝的父亲能够留给他的最后的东西。而小说的结尾却令我怅然若失,感觉心里有一些什么无处安放。
事实上,作者刘庆邦并不满意电影的结尾,他认为这样的处理有悖于他的初衷和他的理想。我很不解,在看到了这个孩子的艰难处境,看到他怀着一颗纯真的善良的心去相信那两个杀父仇人的整个过程里,我觉得那是不公平的,这份不公平是需要得到补偿的,这才是我作为一个读者想要看到的理想。
刘庆邦说,直到最后,他都让孩子保持着纯洁的心灵,没让孩子的心灵受到污染和荼毒,这是他的理想。我在想,这份理想可以支撑这个孩子今后的道路吗?这份理想可以让他接受他的父亲已不在人世的事实吗?这份理想能比两万块钱更能对他起到实质性的帮助吗?小说的结尾没有再继续进行下去,这些未来也无从想象。
看完《神木》后的几天,我一直在对小说与电影的不同结尾进行思考,电影的结尾可以说是让观影者当下压抑的心情得到了释放,觉得善恶有报,大快人心。可随着思考的深入,我突然意识到,这个所谓的“善报”是用什么换来的呢?这是用与行恶者一样的手段换来的,如果说恶者以此行径受到谴责和报应,那么善者以同样的方式得到的补偿就是合情合理的吗?如果你遭到了莫名的诋毁,用同样的方式反馈回去,你还会是那个最初单纯的受害者吗?如果靠实力吃饭的你遇到了靠交际上位的同行,你会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待遇吗?这里面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东西。
回到小说中来,如果那个孩子得到了两万块钱,他可以用这笔钱去上学,可以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等他成为一个成年人,他过去的经历会让他对金钱有一个怎样的认知,他会觉得,是这笔靠隐瞒和欺骗得来的金钱为他的成长提供了切实的助力,他会成长为一个怎样的人呢?如果我们的身边充满了这样的人呢,那会是一个怎样的环境?
刘庆邦的另一部中篇小说《黑庄稼》,讲述了一个矿难家属争夺抚恤金的故事。苗心刚夫妇本来是农民,因为当矿工的儿子死了,意外获得十万元抚恤金,每月还可以领取基本生活费。虽然他们的生活有了保障,但人心就在这笔金钱的诱惑下悄然发生变化。苗心刚夫妇想利用这笔钱牵制儿媳改嫁,儿媳也为了得到这笔钱发誓不改嫁,但她最终为了寻求“庇护”投入了矿上杨科长的怀抱,更具幽默意味的是,这笔钱被苗心刚的哥哥拿去放高利贷被骗而一去不复返了。这篇小说中,围绕着金钱、伦理、权势与欲望,苗家人展开了复杂的矛盾纠葛。苗心刚在这场家庭保卫战中,一步步地滑向道德底线,落得个鸡飞蛋打、人财两空的结局。大家有兴趣可以看一下这本书。
金钱总是会把人们从理想拉回到现实中来,可是我想说,真的是金钱让人们变得现实吗?当我们解决了温饱问题,还有什么是我们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呢?
也许你会说——房子、车子、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等,这些都很现实,这些东西的现实感从何而来?是从别人那里来的。想想看,你想要的是房子还是更大的房子呢,你想要的是车子还是更好的车子呢,你想要的是教育还是更优质的教育呢,你想要的是保障还是尽可能全面的保障呢?你想要一份工作,还是更高的职位呢?
很多现实问题,其实是我们通过对比,自己给自己造出来的。当我看到了这一点,再回过头来看小说的结尾,我突然有些明白作者的理想了,我也明白了自己最初所认为的那个公平是什么。我发现自己不可避免地被现实影响着,可是在我看到了现实对我的影响之后,又深刻地被那个理想打动了。
那个孩子最后没有拿到两万块钱,他拿着一点路费独自上路了,他有些犹豫,也有些迷茫。也许未来的某一天再回首这段过往,他会依然坚定当初的选择,也许他会有些后悔,可至少这一刻,他让我们看到了这个理想。
这个理想,不仅是作家赋予作品的灵魂,也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内心深处存在的根本性的东西,只要有这个根本,无论处在怎样的环境当中,做着怎样的事情,最终都会找到内心的满足。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神木》读后感_1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