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导读》读后感_1200字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导读》读后感1200字

一部波澜壮阔的政治得失史,被我四五小时囫囵吞枣地翻完,心里有种莫明的虚伪感。基于对历史的热爱,对前人历史得失成败的规鉴,就此写点自己肤浅的认识吧!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虽是记事之书,我们之所探求则为理而非事,执应付此事的方法应付彼事,自然要失败。根据包含众事之理,以应付事实,就不至于此了。然而理是因事而见的,舍事而求理,无有事处,所以我们求学,不能不顾事实,又不该死记事实。

此书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清晰的阐述他对中国文化和政治制度的观点。虽只择汉、唐、宋、明、清五代讲述,但正如前言所说,此五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五个朝代,大体可代表中国历史之全过程。而每一个朝代中,又依次讲述了政府组织、选举、考试、赋税制度,国防与兵制等方面,要言不繁,论述精辟,实为一部简明扼要的“中国政治制度史”。

何一制度,绝不会绝对有利而无弊,也不会绝对有弊而无利。所谓得失,即根据其实际利弊而判定。而所谓利弊,则指其在当时所发生的实际影响而觉出。”例如隋唐时期的科举选官制,做官开始不需要地方长官察举,不需要中央九品中正评定,只需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的考试即可。这一制度扩大了选官范围,有利于下层庶族地主参与政治,也基本可以使有才之士脱颖而出,提高统治阶级的素质,大体上说比以前是进步的。但是到明清时期,随着皇权的加强,其逐渐演变皇帝控制社会思想的得力工具,八股取士钳制了人们的思想自由,学术丧失活力。但这却不是制度本身的问题,而是时代发展的使然。

开始时,也并不是政府存心要愚民毁丧人才的,目的还是在录取真人才。然而人才终于为此而消磨了。现在只骂创始此制的人存心不良,怀有极大的恶意,其实此制度也不是某一时某一人所创始的。而且纵使存心公正善良的人,其所创制度,也可有偏弊,有流害。我们必如是想,才能对政治制度有深一层之研讨与警惕。

当前英国哲人罗素曾说过:讲哲学,至少有一个功用:即在减轻人一点武断。我想讲历史,更可叫人不武断。因事情太复杂,利弊得失,历久始见,都摆开在历史上。知道历史,便可知道里面有很多的问题。一切事不是痛痛快快一句话讲得完。历史终是客观事实,历史没有不对的,不对的是在我们不注重历史,不把历史作参考。

在看待某一件事时,多思考当事人所处的环境、所受的约束、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也就多一些思考,多一些反省,多一些客观的评价,最终以史为鉴,以他人为鉴,对当前、对未来,做更好的把握。

最后回想高中对历史如痴如醉的岁月,心中五味杂陈。去年选专业时第一志愿便是历史专业,可现实很骨感,事与愿违。一切过尽千帆皆不是,唯有一颗浮沉的心摇曳不止。不过任世间风云变幻,吾初心勿忘。任史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终须执着于浩瀚的万千古籍,寻找前世今生的丝丝缕缕,点亮前行的道路。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导读》读后感_12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