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蒙娜·德·波伏娃(世界历史名人丛书)》读后感900字
年少时期:父亲营造的欢乐的家庭氛围,母亲的严格教育培养和品德,自己热爱读书思考的习惯给她这一生奠定了基础
成年时代:大学里刻苦读书积淀,与萨特 加缪等一群思考者为友,再到存在主义一直都在成长更新思考,也是创作的高峰期。
晚年时期则更注重参与,履行作家的社会责任不为艺术而艺术,积极参与国际大事,参与女权解放运动…也使她开始以一种世界眼光看待问题,不同国度,政体,种族,信仰,性别…
萨特死后没有悲伤过久,而是依然坚持工作,她说:永远不要指望别人,如果一直沉溺于悲伤的无所事事,那么她是一文不值的。
一直以来都比较欣赏独立自由的女性,西蒙娜·德·波伏娃可以说是女性先驱者了,在那个传统的社会里社会的各种规范和道德价值取向引导了一个女孩逐渐变为女性的过程,她与萨特的爱情契约关系时至今日仍褒贬不一,藐视一切传统的约定俗成的习惯为前提是她追求个人精神自由和独立的表现吧。
深感现在的人很多人缺乏理性思考,甚至可以说活在一个笼子里,社会赋予他们什么,他们便接受什么,不是一点都不反抗,而是活在一种无知的世界里。
虽然只是一本人物传记,但是读完收获颇丰,对波伏娃对自己都有了一个更深的思考,如果说之前听说波伏娃和萨特的爱情契约时有种无动于衷和我没有关系的不予评价尊重他们的选择的心情,现在则更多的能理解那种对精神契合的追求,对创作的热爱,对枷锁的打破,对自由的渴望和独立思考都让我为之震撼动容,也看到了波伏娃的挣扎低落,萨特的放荡不羁和多面,而我也对爱情观,价值观,道德观进行了重新评估。
最重要的还是对存在主义有了了解,这种了解让我想去深思,而越深思越不得其解。存在主义认为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没有意义,是人自己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是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的哲学。突然对物质世界的存在很陌生,不懂。因为人存在了,然后通过选择去决定自己的本质,而地球,宇宙,时间,空间……又是怎么存在的呢?这一切是存在还是虚无?
摆脱掉这些疑惑回到现实,把“如果上帝是不存在的,那么一切都是容许的”这句话送给自己,希望自己在生活中能以一种跳出世界跳出地球跳出宇宙的思考方式多维度看待世界。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西蒙娜·德·波伏娃(世界历史名人丛书)》读后感_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