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绘画=世界》读后感2000字
在此之前,原谅我对画家的偏见,觉得他们只会画画,如同机器一般的绘画工具,却忘了他们也是有才华横溢,具有思考精神,而要一直保持清醒的头脑的一群人。也许,是我遇到的大多利欲熏心材质平平而又自视不凡的人,别说画家,用以画画谋生的人罢了。
在此又想起了上学期尔雅课的老师,西方哲学智慧的毕明辉老师,他也刷新了我对音乐家的认识,哲学,数学,经济,人文都可以侃侃而谈,更别提他所展示的深厚的音乐素养,唱戏剧,歌剧,小段的曲子。他不仅仅是一个音乐选修课的老师,而更像是一个在我心中能称得上学者的人,够不上大家,大家统统有种自成体系的学者,但现实大学中能真正成为学者的太少了。
本书值得推荐的原因是他并不是简单的人物自传或是鸡汤,他没有意愿要做你人生导师,仅仅是想要分享旅途的点点滴滴,很短,开头几章很没意思,我不是粉,差点坚持不下来,但后面的却很有意思,让我一口气读了下来。挑取几个有意思的地方。
“而是他们(所有的法国平民)对中国的歧视并不像中国媒体上宣传的那样绝对和单纯。因为我亲身经历了这些法国朋友在诉说对中国意见同时,他们也喜欢着我们这些画家,并且确确实实为我们这些海外的中国人做了许多事情,绝对超过了任何中国人无论官方还是什么动漫基地所做的。实际上,他们把我们当成一个具体人来对待,而不是一个抽象的“中国人”。这就是西方人的世界观:人,首先必须是一个个体的人,然后才能谈到他们所隶属的种族和国家。这和国内从小灌输给大家的观念是截然相反的。西方人会尊敬每一个他们所了解的人,只要这个人的人格和能力是为他们所折服的。无论他属于哪一个种族和国家。但他们也会歧视作为整体的中国人这个概念,因为他们并没有到过中国,即使到过也没有在中国的民间深入的生活过,他们歧视或者仇视的,是西方电视新闻中的“中国人”这个概念。而不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中国人。 ”
“我知道你爱国,因为在德国你是个如此被欺凌的小留学生。你们这帮孩子在国内,靠有点小钱的父母阴蔽,自觉活得潇洒;当你在国外,那点小钱便不再算是钱了,你从一个相对富有阶级跌成无产阶级,感受到被歧视和被欺凌,当然会寻求自己拥有强大美好祖国作为幻觉和背景。实际上你拿自己的遭遇尽情美化,贴满了爱国主义的金,但你遭遇的其实不是民族矛盾,你遭遇的不过是他妈最最不起眼的阶级矛盾,欺凌你的并不是“德国人”,而是一些傻比的没素质的德国社会底层,在我这一生中遇见过好多各种各样的都市微生物。他们往往是社会底层和最穷的有产阶级,超市大妈,出街的警察,破房子的房东。在他们糟糕的一生当中充满倒霉事,他们不会归结为自己没本事没素质,只会归结为一些讨厌的人的存在,比如黑人存在,阿拉伯人存在,比如你这种没钱的第三世界留学生的存在。从古到今,最可怜的人总是需要欺负一点什么人来找到存在感。你便是社会上他们可以欺负的很少数的几种人之一。因为你没钱,便落在他们手上。更何况你甚至是个“外国人”,我要告诉你,哪怕在北京,假如你穷成这样,你的中国同胞们,这些底层没素质的同胞们也会一样的欺负你,这就是阶级,这就是底层生活。当你跑到异国大街上掀起一面红旗,叫嚣民族情感。你知道你是为了什么?你为自己的无能和懦弱找到了最棒的借口。 ”
而其中最让人触动的是作者和多位他自认偶像的画家在一起的记录,虽然我无法记住他们的名字,但是他们给我带来的思考却很多,不单单以画家来看,以一个人来说,让我都受益良多。比如,工具与本我,自由与政治等特别有意思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真正在某一领域有所建树的人往往思考也不亚于真正的哲学家思想家一类的。虽够不上存在与意识的大问题,但他们的独特视角却让人有所得,至少应该有点想法之类。
在巴西的日子也那么美好,了解巴西是因为世界杯和奥运会,如笋般林立的贫民窟与之相对应的富人区界限鲜明,冲突,暴力,涂鸦,嘻哈,贫富差距过大……作者未去之前种种担心,但到了那里所感受到的热情,那些身材犯规的嘻嘻哈哈的少女,那些因我拍照而扭得更浪的大妈,那些没见过亚洲人而围观的巴西群众,一个个那么有意思。有抢劫,但是却也是那些半大小子。巴西,很有意思。
“尤其对来自国内一般富足家庭的留学生,出国以后,人民币的购买力锐减,金钱的力量再也体会不到,相比较国内在父母的阴蔽下生活的一帆风顺,被欺辱的穷外地人的感受刻骨铭心。这种时候,便是民族主义的催化剂。你会觉得假如自己是比这异国更加强大的国家的子民便好了。当你充满热血地拉起祖国的大旗在异国街头叫嚣的时候。其实是对自我奋斗的逃避与不信任。 ”
“哪怕在自己国家,简单的一点人类之间的尊重,也只在有点小钱之后才能获得。 ”
虽然很有些愤青的味道,但我却莫名的同意。
总体来说,给三星,书还好,旅途看书即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旅行+绘画=世界》读后感_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