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秘密(精典教育)》读后感3500字
最近读了一些教育孩子的书籍,对概念和理论有了一些理解。但还处于知道就是做不到的层面。做不到的原因,有自身的,也有外在的。自身的可以改善自己的言行,而外在的来自生活的压力、经济压力等等却不是那么容易改变。
书中处处都在强调环境的重要性。要给孩子一个适宜的环境。比如孩子小的时候,要降低床的高度,以防他摔落,也可以满足他自由活动的愿望。联系自身,虽然懂的这些道理,但实际上还是没有能力做到提供孩子适宜的环境。
对于父母来说,要放弃成人的以自我为中心,而是尊重孩子,倾听孩子的心声。理解孩子的心理。
此外,无论是教师还是父母都可以通过运用观察法,观察孩子的外在表现,进而得知他们内心的想法和诉求。合理的满足他们的愿望,给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而且一定要注意,那个帮助是出于孩子真正需要,而不是父母的意愿。父母不能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身上,他们有自己的想法,要相信和尊重他们自己的想法。
通过摘录书中一些精彩的句子,我相当于又重新读了一遍。经典书籍,值得再读。
一、儿童、生命、成长
1.儿童是被莫名其妙的痛苦纠缠的牺牲品。童年时期受到的创伤是缓慢而持续的,它对人的影响会一直存在。
2.人类并不是单纯、简单的复制品,而是内在富有积极创造力的产物。
3.生命是神圣的,对于婴儿,我们应该怀着一种崇敬的态度,神圣地对待这个幼小而神秘的生命。
4.“实体化”就好比一种神秘的力量,它可以促进柔弱的新生儿不断良好地发育,让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不断成熟起来。这个使新生儿不断完美发展的过程,就是“实体化”的重要体现。
5.新生儿具有天生的自由权利。人类并不是单纯、简单的复制品,而是内在富有积极创造力的产物。
6.儿童自身的成长对其个性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这个过程要想良好发展,就必须遵守某种规律和服从某个进程。
7.进行实体化的儿童需要一个积极的环境,只有如此他才能让精神世界变得丰富。最理想的环境就是外界充满温暖,周围的一切都会喜欢他,愿意接受他,而不是极力排斥和伤害他。
8.与其说是父母造就了儿童,还不如说“儿童是成年之父”。我们要把新生儿这种成长的力量看作一种非常神圣的东西,要努力帮助他充分展现出来。正是因为有这个创造性的过程,每个新生儿才能顺利形成不同的个性。我们必须科学地研究新生儿的精神世界和心理需求,同时为其准备好最适宜的成长环境。
9.敏感期是一段特殊的时期,是生物在初期生长发展的阶段所具有的特殊的敏感性。儿童有特殊的敏感期,在这个时期内儿童会有充足的内在活力。它能让儿童轻松地征服事物,自然而然地掌握新的知识。
10.儿童之所以会反复无常地出现某个行为,是因为儿童的行为长期受到成年人的错误对待,自然会反复无常。儿童发脾气是因为他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在敏感期更是如此。其实只要儿童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身边的事物让他不觉得对他构成威胁,他自然会平静下来。
11.敏感性得不到正常的发挥时,儿童的内心就会变得特别愤怒,会产生一系列激烈的反应,这些敏感性就会在这些反应中表现出来。
12.我们要观察儿童平时的表现,因为儿童的外在表现就是内心的反应。根据这种表现,为儿童提供必要的帮助,为儿童的发展提供外在的帮助。
13.一般来说,这种对秩序的敏感性大约出现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并持续到第二年。我们就必须注意,在儿童对秩序敏感的时期内,在适当的位置找到适当的物品,能让儿童获得快乐。另外一种是内部秩序感,也被叫作“内部定位”。它可以使儿童认识到自己身体的各个部分,甚至是各个部分之间的位置关系。
14.我们注重儿童内心对于外界事物的敏感性。很多儿童的敏感期能从出生一直持续到五岁左右。这个时期是非常神奇的,儿童会用惊人的方式感知外界环境。
15.儿童在敏感时期是有一定的理性的,并且提供了动力和能量。
16.在孩子一岁左右的时候,儿童的智力发展会受到大自然的引导和帮助。这种引导会让孩子真正地获得知识。儿童与成年人具有截然不同的视角,这并不只是程度或者大小的差距。成年人给孩子看的东西基本上都是我们平日里司空见惯的东西,就像是这些东西以前儿童从来没见过一样。对于儿童发展起绝对作用的还是儿童的心理状态。儿童的精神世界是奇妙的,他们的心理也是独特的。
17.儿童身体上的反应都是有原因的,他每一个行为的背后都有着内在的原因,而且这个原因是人们通过努力可以弄清楚的。没有内在的冲动,没有什么原因和动机,儿童是不会做出任何反应的。有人认为儿童的行为只是一时兴起。即使是一时兴起,也是有原因的。
18.儿童的心理个性和成年人的心理个性相差很大,这是一种内在性质上的根本不同,而不仅仅是程度上的高低。在儿童的世界里,成年人非常愚笨,不能正确地理解很多东西。从儿童的心理视角来看,成年人不够精细,也不够用心。我们对于细节的疏忽,就会让儿童理解成无能和蠢笨。
19.虽说应该是双方进行调整,可事实上儿童还是受害者。儿童被迫做出调整,以适应成年人的生活。一旦儿童的行为违背了成年人的意愿,或者儿童的想法和成年人的想法发生冲突,那么儿童就会受到成年人的打击或限制。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是无意识的,这种本能也不是直接表现出来的,而是在爱孩子的名义下进行的,成年人相信自己的行为是对孩子的发展是有好处的。
20.儿童在童年的时候,随着身体的发育,内心也会有种对自我的认识。此时,他的本性非常具有创造性,对暗示也特别敏感。儿童是一个观察者也是一个模仿者,在观察的过程中,会被成年人的一些行为所吸引,并会自然地去模仿这些动作。
21.正常儿童的行为和平时我们说的并不一样。他们的行为伴随着思考和沉思,他们在行动的时候会受到理性的控制和指导。这样的儿童同样会被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吸引,会对有兴趣的东西反复研究并且利用它,这种自我控制是难能可贵的。
22.经常做体育运动可以锻炼身体,促进身体健康发展。可是人们都忽视了运动的另一个作用,它也可以激发人的自信,磨炼人的意志力。运动也是培养精神力量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个人理想的提高和旁观者的热情迸发。人可以进行理性的判断,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决定如何行动。
在运动的过程中,我们会对客观的世界有个模糊的认识,在头脑中形成抽象概念。身体活动就像是一个纽带,把人的身体和环境联系在了一起。可是内心的活动方式实际上有两种:一种是获得观念,一种是将内心通过外在表现出来。
23.每一孩子都是那么地爱自己的父母,他们也需要父母给予他们帮助。所以,他们给予父母爱,是希望父母可以帮助他们适应社会。因为,在孩子眼里,父母就是伟大的偶像。
孩子可以通过观察父母的唇动,掌握词汇,掌握这门陌生的语言。孩子可以根据成年人的一举一动,学会如何在这个社会上存活。我们就像是孩子的生活导师,一举一动都会对孩子产生极大的影响。
24.孩子在长大成年人的过程中,要不停地反复进行训练。他在与周围环境的磨合中,不停地改变自己以适应社会,同时,也要一直丰富自己的感情。
25.孩子不是为了利益或者是想要人注意自己才进行活动的,孩子活动的原因是他必须这样才能成长。
对成年人的启示:
1.社会赋予成年人对儿童的权利却是巨大的。成年人有权决定儿童的教育方式和成长环境,成为他们的塑造者。
2.要想正确地教育儿童,不再重走旧路,就必须进行一次深刻的思想变革,让成年人从内在的冲突与错误的思想中解放出来。只要能做到,那么一切都会产生新的变化,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3.如果成年人不肯妥协,不愿做好纠正错误的心态和准备,那么他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儿童。
4.成年人就如同一个付出汗水和辛苦后获得丰富物质的富人,不能够理解那些汗水中的艰辛,也不能理解当中的辛苦。已经取得的社会地位使成年人变得麻木不仁。对于理性、意志、肌肉,我们之所以可以熟练应用,是因为我们体验过成长的不易,这也让我们得以适应世界。我们现在拥有的经验,是从儿童时期不断积累而来的。儿童的一切行为都是为行动而行动,非常接近生活的真谛,这种创造性的方式,是我们成年人不了解,也无法重新记忆起来的。
5.在孩子为这种内心的和谐努力、快乐地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时,却被成年人破坏了。而成年人却对儿童的心理一无所知,也对自己的错误的行为更是一无所知。当儿童的专注被成年人突然打断时,或者成年人企图让儿童分散注意力的时候,儿童心理的构建就会受到阻碍。
6.成年人必须要以一个观察者和研究者的身份介入,而不是一个有着封建专制统治思想的皇帝或者是一个有绝对审判权的法官。
7.一个强大的人会运用自己强大的力量对弱者暗示,这种暗示就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弱者。其实儿童也是有内在需要的,成年人由于自我保护的本能,根本没有考虑到儿童内心的真正需要。但是人可以控制自己的思维和行动,所以这种本能也是可以控制的。
8.成年人在对待儿童的时候应该用合适的方式,要放下自己的优势来配合儿童的发展,要真正地满足儿童的内心需求。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童年的秘密(精典教育)》读后感_3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