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遇见下一秒的你》读后感1800字
一天浏览完一本书,对书中女主或者说是作者的爱情观,婚姻观,女人人生价值观心里狠狠触动了一把。
在看这本书之前,或者更精确说,在这个年纪前,我眼中的爱情就是琼瑶剧那样的,想书中描述的“呕相剧”,成天不干别的事,就情阿爱的。但是,随着自己慢慢成长,看到越来越多的东西,突然发现,那些成天被挂在嘴边的看着轰轰烈烈却又着实矫情得要死的情爱,真的像夏天放久了的东西,泛着酸气。
生活永远不是呕相剧,哪怕就我们这样的简单到不能的大学生,小爱情也敌不过生活——哪怕即使是简简单单的校园生活。见过音乐香烛气球美人的夸张告白腻歪的,更见惯了因为没一起吃饭吵的、因为你在学生会忙我无所事事吵的、因为你想去动物园我想去植物园意见不统一吵的。而爱情,终究在生活的打磨下变得脆弱不堪,只待气数散尽。
看了许多人的爱情也看了不少被人追捧推崇的小说,深深觉得,爱,这个真的还是要看天意,缘来缘起,无法把握。佳偶天成,我们只能羡慕。
看看书中的CS,看看现在社会中,尚未成熟的大学生人群。很多时候,听人说,遇到了要好好把握,不要眼界太高,何尝不先做男女朋友,再慢慢处感情。这个话听着似乎和CS先结婚,再恋爱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可是,我却觉得,完全不同,并且对这种想法、行为嗤之以鼻。文中是为婚而婚,难道现在要为爱而爱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为婚而婚,总归是有这一份责任在的,这点我深深同意作者的观点(或者是女主的观点)。现在社会的浮光掠影下,校园里,更多人为虚荣,为面子,为成就感,两个见面不到几回的人,最多几分新鲜感,就妄图凑在一块儿,勾肩搭背。没有爱,有责任,有想要一起好好的心,有一分安全保障的前者,总好过满嘴跑火车,不负任何责任,妄想谈一时算一时的后者。
女主对外人表面坚强,但内心女人这一特质,是这个社会绝大多数女人的写照——除了那些可以动不动对着男性生物柔弱不堪,或者心里实在觉得自己投胎投错了性别的人外。这个时代的女孩子,接受的是独立自强的教育,但骨子里女孩子的本性是不会变的,谁心里都守着一场风花雪月的秘事,等对的人一同分享。
对于书中,关于男主和女主的琐碎生活的描写,首先浮在眼前的就俩字:吵架。从来没有看过一本书男主女主这么能吵。也从来没见过吵成这样还能好的。(我承认也许是我涉世未深才这么认为)
作者似乎尝试通过以争吵为代表的生活琐事来不着痕迹的描写两个对突然到来无处安放的婚姻慢慢适应、慢慢相爱的过程。这一写法不是不可以,就是读来未免令人寒心。如果白领的高压生活背后不是轻松惬意而是无休止的争执,生活想必是令人作呕了。每次一有一点点温情就生生被吵架煞掉了,看着都以为是不是就要到bad ending了。啧,估计俩人都有受虐倾向,这么吵下去,没有烦反而觉得更加有温情,更加离不得,虽然说也不见得就是爱了,但一定不见得是不爱。
女主的改变是看得出来的,至于男主,似乎真的有点只是嘴上说着爱女主、离不开女主,但太粗线条了,也不懂得真真的爱别人是怎么一回事。人可以不懂风花雪月的浪漫,但是简单的关心呵护做不到就有些说不过去,所以,还是佩服女主啊,这种男的,最后还是爱上了,或者说决定交付一生了,也行吧。
最后说说书名,看着有点文不对题,如果遇见下一秒的你。遇见,下一秒的你,如果。书中男女面对问题,一般呈现浑身竖起刺的样子,像刺猬,想靠近,却伤害越深,远远看着,却拥抱不到你。但是气消了,或者说出气话的下一秒又有些后悔,觉得换种方式会更好。有时候又把话憋着不说出来,任由对方从字面上误解。总归不是最好的我和你,如果坚强又敏感的我遇见的是火气稍减的你,如果迟钝粗线条的你遇见的是把话痛快说出来的我,是不是,结果会好一点五,happy ending也来得快一点。当然,如果追溯到一开头刚领证阶段,因为晕车引发的冷战每人再多说一句,是不是就不用再费笔墨,直接结文了。这么多的如果也只是如果,生活不是假设,假设来的都不是生活。结局总归是好的,书中的描写也让我们明白几个道理,人不要太尖锐,也不要太龟毛总是忍气吞声;说话不要太绝情,留一份余地;爱需要勇气,迈开一步要充分考虑,真实生活不是小说,谁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能做的不离婚的最高准则,谁也不知道到底能不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翻到开头,看着自己絮絮叨叨,打出许多字删了,再重打,反反复复也不知道自己说了啥究竟想说什么。就是一些由看出发散的感想,结合不完备的理论瞎想一通,聊以自娱。爱情,不是我等没恋爱过的小虾米可以妄议的,帷愿我的等待,恰逢花开。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如果遇见下一秒的你》读后感_1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