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群山回唱」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

群山回唱

作者:卡勒德·胡赛尼

1952年,阿富汗,贫穷的村庄沙德巴格。10岁的男孩阿卜杜拉和3岁的妹妹帕丽经历了一场可能永生难以挽回的骨肉分离。他们的妈妈在生帕丽的时候死于大出血,父亲萨布尔是个卖苦力的老实人,勉强支撑着艰难度日。他无力拉扯两个年幼的孩子,又给孩子们娶了个继母帕尔瓦娜。帕尔瓦娜的哥哥纳比在喀布尔一户富裕人家里做厨子兼司机,女主人妮拉一直无法生育。纳比舅舅居间牵线,帕丽被卖给了妮拉,开始了新生活。

「群山回唱」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1)篇

群山回响带给我的震撼没有灿烂千阳或是追风筝的人那么大,大概是因为我觉得格局太大,导致有些凌乱。整个故事我始终没有感到什么大的情感冲突,当然,大跨度的时间和空间是主要的原因,自始至终,也仅是哀而不伤,相比较起来,这样的情感也许更为真实,就像他的封面一样,冷的,淡淡的紫色,透出浅浅的黄。 这种换角度叙述的方式是胡塞尼常用的,但我还是更倾向于灿烂千阳里那样几种在最重要的人物上,这样就不会有那么大的混乱感(村上春树的海边的卡夫卡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一次我觉得有些地方不必要写,比如相救罗诗却又逃开的男子,马克斯,纳比,尽管非常动人,也很反映人性,但是如果是像作者想要的那样反映一整个时代,那么似乎他选择了一个很尴尬的人数。从主角的视角里暗示着他们的故事也许我觉得更好,不会喧宾夺主(我到最后还在想着罗诗)。

胡塞尼真的非常擅长伏笔和铺垫,一开始父亲的故事和兄妹俩的一生相对应,开头也从纳比的角度说“他似乎更像是她的父亲”,包括那么爱帕丽的哥哥为什么能遵守用不去看她的约定,因为他知道她过得很好,所以他面对魔王,选择了回头。还有最后哥哥的艾滋海默症,也和故事中的“忘情水”对应了,他痛苦了这么多年,把一切都忘记,大概是对他最大的慈悲。还有那盒羽毛,还有纳比的男主人画的素描,那个描着长颈鹿和猴子的大衣柜⋯⋯太多太多,这也是我最最喜欢胡塞尼的地方,诛心。

我还是非常喜欢这本书的,但是一方面我觉得有些凌乱,故事没有追风筝的人那么精巧和冥冥之中早有注定的宿命感,另一方面,我不太习惯这种使不上劲来的哀伤感,还是更喜欢那种一阵见血的方式,就像刚看完的推拿一样,毕飞宇的这种手法就用的非常好,兄妹俩的故事遵照惯例有一个小高潮一个大高潮,但是两次我都觉得,还不够用力。

「群山回唱」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2)篇

算是把胡塞尼三本知名度较高,也广为传播的书看完了。从《追风筝的人》,到《灿烂千阳》,到这部《群山回唱》,所有的故事都来源于一个地方,那就是阿富汗。最开始知道阿富汗这个国家究竟源于新闻里的战争还是历史课本,都不太记忆了。所以,印象中的阿富汗,充斥着塔利班,充斥着恐怖分子,充斥着各种战争带来的苦难与灾难。所以我想,一直内心里是同情阿富汗人民的。但新闻或者网络给我们的,都没有太多详致的描写,也没机会去阿富汗身临其境的体会,大家其实内心都还不是极度惊恐与战争的。可胡塞尼给大家的细致描写和深陷其中的情感宣泄,却透露着战争真正意义上的残酷与无情,兴亡中老百姓都是最大的受害者。而,阿富汗在面对苏联和美国的入侵后,以为会带来的和平却被塔利班篡夺,并彻底又将和平打碎。因此,所有人都被极端分子从原本的动乱中拉入了更深的动荡深渊。在失掉正义,或者说,大家都在选择如何逃避这个地方,而不是为了正义而努力抗争时,足见阿富汗的人民对于国家是有多深刻失望的了。可惜,国家对于大家传统的思想来说,毕竟是一个人情感对于原始的一种依靠,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我身在哪,我的国家就在哪。最终,都是太多的无可奈何入侵心中的想念而幻化成作罢。

在这部《群山回唱》里,我认为是三部作品中战争残酷程度最低的,但是故事发展却始终从内心深处细细牵扯着一丝丝的伤痛,痛不彻骨却慢慢被吞噬。所以人们是极容易从故事里仿若置身其中的,仿佛灾难就在于身旁,而我们只是为数不多的幸运儿而已。当然,作者的厉害还包括即使故事的发展无处不在的透露着失望,透露着各种各样的残忍,可读者又分明能从一点点的黑暗缝隙中瞥见那光明,瞥见那明天将来的和平,不管多遥远,多渺茫,可远处群山里的灯亮始终在等着人们去探寻。灿烂的阳光终将洒满这块已经伤痕累累,片片被撕碎的土地,而雨水也终将再次浸润这块干涸却布满鲜血的圣堂。雨水与阳光过后,草木将绽出新芽,未来的某一天,终将恢复原有的生机,那包容,自由的国度还会重新为世界的文明涂上那浓墨重彩的一笔画!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群山回唱」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